作者:严岩
2019-11-27·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731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女性的乳腺癌专项检查是重中之重(视觉中国供图)
保命必须切乳?
我站在手术室里,看着她右侧的乳房被整个切除。我抬手看了看手表:9分钟。医生用刀剖开的胸腔位置,徒留下一个巨大的洞,电刀划过皮肤,空气里有烧焦的味道。而那个让男人女人又爱又恨的器官,连同皮肤、乳头乳晕和脂肪,都被安置在了一边。她左侧的乳房上还清晰画着蓝色的记号笔,这个颜色在提醒我,这半边的乳房也很快会离开她的身体。
我定了定神。她的脸被手术台的绿布遮盖着,全身麻醉,毫不知情。我记得医生在开始手术前还问她:“你想好了吗?两边都会切掉。”她的声音很轻:“想好了,保命。”
切乳保命,这是一个极度符合人性的答案。事实上,切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乳腺癌患者唯一的选择。“在中国,乳房并不仅仅是她的,更是她的家庭的。切还是不切,并不都是女人自己的决定。”主刀医生王一澎说。他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他所在的乳腺外科经常一天要做多达30多台手术。
王一澎的这句话,还能从数据中体现:一项发表在国际医学核心期刊《柳叶刀·肿瘤学》上的调查结果,专门针对中国范围的报告显示,乳房切除术占到原发性乳腺癌手术的88.8%。这意味着,近九成的中国乳腺癌患者最终被切除了乳房。而在美国,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比例则超过了60%。保乳的意思,是只切除乳腺内肿块和部分乳腺的腺体,但保留完整或大部分的乳房。
这个数据差异的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
一个周四,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王翔的特需门诊间坐了一下午。从下午1点开始,王翔的会诊室就挤满了等待加号的患者。人群中,我看到了太多年轻的面孔,她们想方设法与王翔搭上一两句话。
3个多小时,30多位女性。除了部分复查需求的患者外,有两个40岁上下的患者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王翔仔细看了她俩的影像学(超声、钼靶和核磁)检查的报告,肿块很小、位置离乳头乳晕也比较远,他判断可以保乳,但两位的反应都异常坚决,“如果有一点复发的可能,我就要切”。
王翔皱了皱眉,继续说:“像你这个岁数,把你的乳腺都切掉的话,以后会后悔。”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王翔在给病人确诊病情(于楚众 摄)
其中一个短发女人,干练而有主见:“我孩子都生完了,哺乳期也过了,切吧。”王翔转而说:“你回家和家人、配偶商量一下吧。”女性立马声音升了八度:“不用商量。我的乳房我还不能做主了吗?我老公肯定尊重我。”
另外一个女人的性格有点内向,但切乳的意愿也格外坚决:“我想全切,不想给肿瘤生长的环境了。”王翔劝了下:“你的瘤子真的很小,考虑一下自己的生活质量。”女人扭捏含糊地说:“我老公不在了,我也没孩子,我无所谓了。”
类似这样的案例,王翔经历的实在太多。王翔在乳腺外科有30余年的经验,经手的病患更是数不甚数,而他依然记得1991年主刀的第一例保乳手术,对方至今和王翔保持着联系。几十年前,女性得了乳腺癌不但要把整个乳房切除,还要切除乳房周围很大范围的皮肤、脂肪、肌肉、淋巴结。这叫做“乳腺癌根治术”,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这也一直是乳腺癌外科治疗的主流方式,当时人们对乳腺癌的认识,局限于这是一个器官的病变,这也造成了最原始的治疗手段仅仅是切除乳房中的肿瘤。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DBCG-82TM、EORTC10801等六大前瞻研究证明,乳腺癌在发病初期其实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换言之,患者进行保乳手术与“根治术”比较,治疗效果并没有明显差异。直到90年代,保乳术才正式在中国被纳入手术治疗指南建议。
至于为何推广至今,中国的保乳率依然很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医生的认知问题,王翔提到,“医生对能否做保乳手术的底气至关重要。虽然保乳和切乳的长期生存率不相上下,但在局部复发的可能性上的确有一点风险”。由于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癌细胞会通过血液进行转移,而外科手术只是局部病灶的摘除,手术之外的化疗、内分泌治疗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必须。但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的更深入了解,保乳术后复发的比例在降低。
发表文章0篇 获得15个推荐 粉丝86人
记者/编辑,播客爱好者。偶尔尝试一些不会死人的极限运动,刺激杏仁核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