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走进咨询室前,你应该知道这些

作者:徐菁菁

2019-11-13·阅读时长18分钟

496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288个字,产生29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7年4月5日,荷兰王后马克西玛(右)访问阿姆斯特丹一家医院的精神科,与心理学医生还有一名患者进行交流(法新社供图)


求助是一种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陈祉妍多年前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当时北大舞厅每到周末都熙熙攘攘,陈祉妍常常去跳舞,原因之一是她喜欢跟陌生人聊天。一般人们搭讪时都会问:“你是学什么的?”听到陈祉妍说心理学,他们接下来通常都会问几个问题,其中最常见的一个是:“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心理咨询师简里里在伦敦读书的时候,在一家马来西亚餐厅打工。听说她在攻读心理学,同事们特别惊讶地问她:那你会算命吗?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看法是:高明的心理咨询师必定通晓人心,只言片语就能点化人生。坐到心理咨询室里的求助人,寄希望于心理咨询师掌握着一把钥匙,它能直接打开心门,卸下心中的块垒,万事大吉。

然而事实是,如果你的咨询师打保票能够治好你的心病,你就可以和他/她说再见了。陈祉妍告诉我,在进行了初期的评估之后,一个靠谱的咨询师会告诉来访者,他/她所面临的问题大概是什么,“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工作”,“如果我们中的一方觉得到达了一个阶段,可以结束咨询,我们就来讨论是否结束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陈祉妍(于楚众 摄)


“如果你不来咨询,就会……”这样的话语也不会出现在咨询室里。简里里说,在心理咨询中,如果来访者决意要离开咨询室,除了特殊情况(自杀、杀人等严重危机),咨询师“去者不追”。

这些规范都基于一个事实:心理咨询和生病吃药不同,它是否能发挥作用,根本在于来访者本人的主动性,他们是否能够实践咨询讨论的内容,能够产生新的体验。“咨询好比登山,”陈祉妍说,“咨询师是你的向导,他们告诉你这里有一个坎,那里有一个坑,哪个路段特别危险,应该怎么做。他们把握节奏,处理难关,但登到山顶的路是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去的。”

坐到咨询室里的人们,并不都真正做好了改变的准备。美国心理咨询师路易斯·科佐林诺(Louis Cozolino)在《心理咨询师的14堂必修课》一书里回忆,在刚入行的时候,“我以为,只要我是咨询师,求助者就会接受我的帮助、采纳我的建议,我从没想到自己会因为求助者进步缓慢而焦急万分。尽管确实有人接受短期的治疗之后就大为改观,但是很多人(特别是那些有根深蒂固的性格问题的人)要有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取得进步。有些案例的进展让你觉得像地质年代那么久远。”让他特别惊讶的是,许多人为了进入咨询室支付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会强烈地抵触他的帮助。这种阻抗(Resistance)是当事人对心理治疗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有些人只是希望心里不要那么不痛快,并不打算直面自己的经历和情绪,不愿意经历痛苦的蜕变。

人的心理如此复杂和矛盾。一次,简里里的一个朋友向她抱怨自己接受的心理咨询没有作用。因为了解他,简里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朋友挑选了一位刚入行的咨询师,而事实上,他的经济能力完全有可能找一位资深的咨询师,他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出于金钱考虑,而是一种故意。他想要说服自己:“看,我已经做了努力,但是没有效果。”还有另一些来访者,他们挑选收费最昂贵的咨询师,也是为了得出同样的结论。

文章作者

徐菁菁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24个推荐 粉丝176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走进心理咨询室

我们如何疗愈痛苦

886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9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