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如何活出“自己”

作者:陈赛

2019-11-13·阅读时长10分钟

1017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96个字,产生73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7年2月28日,美国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在总统图书和博物馆举办画展,其画作展示了66名曾在伊拉克或阿富汗服役的受生理或心理创伤的老兵肖像。图为一位美国空军参谋军士在画展上发表演讲(视觉中国供图)


活出自己:精神分析的视角

不久前,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团体咨询的体验项目,对方发来一张报名表,上面有一些基本信息,最后两行问了两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次如此正式地面对这个问题,感觉有点像换了个陌生人的视角看自己,有一种很新奇的感觉。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大部分人大概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你到底多大程度上了解自己?你的欲望、情感,你的品味、喜好,你的希望、抱负,你的思想、个性特征、价值观,你的才华,什么让你开心,什么让你悲伤,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而不是那个,当你遭遇人生挫折时通常会有什么反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很多挣扎和挫折感,无论是来自婚姻、职业、父母、孩子,似乎都与这个问题有关。

但是,认识自我,为什么这么重要?对自己的无知,会导致什么样的危险?我们应该知道些关于自己的什么?我们又该通过什么方法认识自己?为什么自我认知这么难获得?

“大众对心理学的好奇,其实都是对自己的好奇。”武志红告诉我。

武志红大概是目前国内名气最大的心理咨询师之一。他的心理课和心理自助书籍经常在各类知识付费平台和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过去两年里,他在全国10个城市开设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的市场是无限的,但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瓶颈,就是合格的咨询师太少。”按照他的估计,全国范围内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不会超过3000人。另外,信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想找,但到哪儿找,找到了是否靠谱,大家对这些还有很大的疑虑。”

与很多人的看法不同,武志红并不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心理上的病症越来越重。恰恰相反,他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时代,因为每个人做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大了。2005年,武志红还在广州一家报纸写心理学专栏,经常写一些关于“人如何成为自己”的小文章。“那时候还挺另类的。但现在大家都在说,人要做你自己。人活在世界上的价值就是把自己活出来。”

他觉得“90后”一代就是这种转变发生的一个很好的证据,“‘90后’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这一代人太自我了,但事实表明,他们的创造力很强,情商也高。”

“我们的文化里从来不提倡做自己。所谓孝顺、听话,其实都是人的异化。”他说,“倒退20年,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没有自我的,我们听父母的,听老师的,听领导,一辈子都听别人的,按照某一种模式生活,就是不能听从自己的声音,而且这是一种集体状态,就很糟糕。”

武志红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追随者。在美国,在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的冲击之下,精神分析早已变成一个极为小众的咨询流派,不仅因为它耗时过长,而且治疗效果难以界定。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师亚当·菲利普斯曾说,精神分析就是一种“副作用”,它的疗效就是无可确证的副作用。


澳大利亚男子帕特患有抑郁症,长期服药治疗没有得到改善,最终他在自己的努力下战胜疾病,并建立了一个线上抑郁症互助组织。图为帕特和孩子们在一起(视觉中国供图)


相比之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认知行为疗法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真正科学的心理疗法(它也是目前美国唯一认可的可以享受公费医保的心理服务项目),因为它是基于实证的,标准化、流程短、见效快。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策略是,攻击并最终改变一个人负面想法与信念,从而矫正不良行为。它认为,在外部事件和人的情绪反应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即人的信念,正是这一信念负责解释事件,并做出相关的情绪反应。既然人无法控制外部环境,唯一能控制的是一个人的信念。所以,当一个人被一种负面想法纠缠,比如“我总是搞砸我的工作”,或者“每个人都在盯着我肚子上的赘肉”,或者“我必须喝杯酒才能去开会”。认知行为疗法会质疑这些信念:你真的每次工作都会搞砸吗?还是你跟一般人一样,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每个人真的都盯着你肚子上的赘肉吗?还是你自己臆想出来的?总之,治疗师会帮助这个人发展一种新的、更现实的信念,以取代之前的认知。

这件事情听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常常是潜意识且自发性的。就好像我们体内有一个滚动评论的声音,整天不停,不断地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做出判断。通常我们不会质疑这个内心的声音,甚至注意不到它。因为这个声音是源于我们从童年时期就接受的观念和信条,慢慢内化成我们自己的观念和信条。

我们假设这种声音永远是正确的,但很遗憾的是,它经常会出错。你可以把那种声音看成是一种全天候的新闻频道,不停地在对你的生活评头论足,但是是从一个扭曲的、有偏见的角度。它并不会真的去查证现实。如果你有抑郁症,很可能是你内心那个评论的声音正在草率地释放出消极的结论,比如你假想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你,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失败。

文章作者

陈赛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76个推荐 粉丝406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走进心理咨询室

我们如何疗愈痛苦

886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3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