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若茜
2019-10-16·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38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公布了2018、2019两个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归属(视觉中国供图)
2019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这个决定再一次掀起了轩然大波。西方媒体和学界纷纷发出声讨,主要的矛头集中在学院对彼得·汉德克的选择上。《华盛顿邮报》评价:“这个决定让该奖的回归充满争议和不受欢迎。”
按照这样的论调,在2018年经历了短暂的停摆之后,诺贝尔文学奖本该以怎样的姿态回归呢?在颁奖结果公布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曾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称,诺奖的标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现在,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全球的总体性。他甚至承认此前他们存在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学视角,而现在他们希望放眼全世界。另外,之前的评选更多以男性为导向,但现在,他们视野中有许多优秀的女性作家,竞争因此变得更为激烈。
这是一份符合期待的答卷,西方媒体欣然接受了这份暗示——获奖者将在欧洲之外产生,一定会有女作家获奖,甚至两位得奖者都将是女作家。人们进而猜测并且期待,诺贝尔文学奖会选择作品和政治上都毫无非议的作家,一个理所当然,早该是他/她的得奖者。惊喜?不需要。只要别再有惊吓。在2016年颁奖给鲍勃·迪伦而饱受争议之后,在性丑闻之后,在人们看来,也许诺奖是时候谨言慎行来挽回它的公信力了。2019年的颁奖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契机,用两个奖项一同完成一场“危机公关”,似乎更容易达到这件事所需的那种平衡感。
但是,诺奖再一次令他们失望了。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70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