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如何阅读儒经义疏

作者:读书

2019-10-15·阅读时长7分钟

81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96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陈侃理

读儒家经典的人多,读过义疏的就少了。今人看到群经义疏,多半把它们当作是经书的详细注脚。但经学史专家李霖会告诉你,不对,那是刻本造成的错觉。

义疏保存着汉唐经学家精深的理论探讨,本来在经文、注文之外独立单行。现在大家读的“十三经注疏 ”,通常来自清代嘉庆年间阮元主持刊刻的本子,而阮元又是用元代翻刻的南宋刻本为底本,将义疏分散依附于经注,早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要读懂义疏,不能不先明了今天所读的义疏书本是如何形成的,然后才能推想:义疏原来是什么样子,义疏的作者要说些什么?

现存义疏大多编写于唐代,成书后抄本变化多端,经过宋人校刻,才臻于定型。宋刊群经义疏是现在最接近义疏完整原貌的书本 —北宋以前的抄本汇流入其中,而后世的雕版本、排印本都以之为源头。李霖的新著《宋本群经义疏的编校与刊印》,选择以宋刊本为核心,抓住了义疏版本变迁中的关节点。他探索宋人如何编订刊刻唐宋义疏,单疏本如何与经注本融合成为我们熟悉的注疏本;上述的两个过程导致义疏的文本和形式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今天的阅读有什么影响。这是读书人会关心的问题。

李霖为准备读书而研究版本,探讨的与其说是版本自身,不如说是制造出这些版本的过程,以及编刊者的思想和意图。为此,李霖一字一句地校勘唐写本和宋刊单疏本,列出形成异文的五种原因,逐条归类:

甲、宋刊本有意改动;

乙、宋刊本无心讹夺脱衍;

丙、本书所校唐抄本有意调整;

丁、唐抄本讹夺脱衍;

戊、避讳改字、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同义形近字及虚词。

其中,他最关心宋代校刊者对唐写本的有意改动,力求把握宋人校勘工作的特点。他认为,宋代单疏本的校刊者并不打算用自己的经学见解改造唐人《正义》,只是对格式和词句稍加规范,改正明显的错误,试图确立 “定本 ”。

由于存世唐写本仅能覆盖群经义疏中极少的一部分,抄写的特点、质量不一,难以构成统一的参照系。李霖创造出 “唐抄本主体 ”的概念,用来指称宋初所见多数唐抄本的共同之处,再跟宋刊本做比较。这个抽象的 “唐抄本主体 ”与每件具体的唐抄本之间当然存在差异,作者对异文的看法不见得皆为定论,但书中的概念和方法不是随意提出的 —问题要求他这样设计。这个设计,还适用于唐以前传抄情况复杂难明而在宋代形成刻本的其他古籍。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7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631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