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疏文本随着刊刻稳定下来,而反对记诵注疏、主张直接理解经义的新学风也兴起了。宋人认为,仁宗庆历以前学者多守注疏,而此后刘敞著《七经小传》,打开了异说的闸门。其实,庆历四年(一○四四)的贡举改革可能更为关键,新制增试 “大义 ”十道,要求“直取圣贤意义解释对答,或以诸书引证,不须具注疏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三之二八)。实际上鼓励举子绕过注疏,自主阐发经义。这一新制使潜流浮出水面,迅速成为主流。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王安石改革,专以进士一科取士,贴经、墨义之法皆废,只剩下可选考 “大义 ”。宋神宗还命王安石自撰新义,用以取士。于是士子竞逐新说,墨守注疏的人反而被视为腐儒。取士标准一旦改变
10-26 21:38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