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巴恩斯的小说

作者:苗炜

2019-10-08·阅读时长5分钟

141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869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朱利安·巴恩斯

三联生活周刊:请问郭教授,你翻译了三本麦克尤恩的著作,又翻译了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这两个作家在英国地位相当,为什么巴恩斯的知名度在中国会弱一点?

郭国良:麦克尤恩和巴恩斯,应该是同一个级别的作家,可以说是世界当代文学中的一流的作家。我有幸翻译了这两位大家的作品。麦克尤恩的代表作应该是《赎罪》,他早期的作品比较恐怖一点,阴暗一点。但是到了《赎罪》,我觉得他的风格完全变了,他的思想非常开阔,《赎罪》触及我们人性道德的高度追求,这和早期的麦克尤恩不太一样。他最近的这一本《追日》,涉及当下一些重大的问题,不是只关注所谓内心,人性当中恶的一面,他在思索当下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大问题。某种角度来说他的视野非常开阔。

巴恩斯的小说没有很大的背景,他关注的还是我们人性最根本的一些东西。写作风格也不太一样。麦克尤恩机智弱一些,幽默也少一点,走的不是幽默的路子。这两个作家都继续了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但巴恩斯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大一些。麦克尤恩玩的技巧少一些。

陆建德:稍微补充一点,我觉得这两个作家还是有相似的地方,都是非常节省笔墨,有大量的嘲讽,麦克尤恩在《阿姆斯特丹》里的嘲讽也是很厉害的,英国文学里面的幽默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两位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善于把握历史题材,对历史的爱好我觉得好像是英国作家共同的特点。

三联生活周刊:这本小说并不长,但它的内容又非常丰富。我想请两位谈谈小说长与短,还有重大和轻巧之间的关系。

陆建德:巴恩斯并不是说给你一个字谜,然后设置很多的技巧,如果光是呈现出来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把小说变成一个纯思辨的问题,这样的小说是一个不小的失败。小说还是要用细腻的语言体现生活很难说得清楚,但是我们能明白的那个东西。读者要去探索很多灰暗不明的地带。这个小说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我们能够看到叙述者本人在探索自己。巴恩斯一直在注意表面的历史跟实际历史的偏差,他认为历史跟小说非常相近,历史是写出来的,是人为建构出来。比如巴恩斯的小说《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里边谈诺亚方舟,他把自己变成一个白蚁,躲到木头里面专门吃木头,藏到诺亚方舟里面去了。他好像从偷渡者的视角来看,从很多不可靠的叙述来做文章。他不断地对历史提问,处处都渗透着他对叙述、对记忆、对官方的怀疑,然后给出自己的叙述。

文章作者

苗炜

发表文章244篇 获得15个推荐 粉丝3173人

作家,《三联生活周刊》资深编辑,《苗师傅·天真与经验》主播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白鹿原寓言

巨变时代的中国人格类型

112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