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周岩
2019-09-25·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50个字,产生2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天眼”之父南仁东(新华社供图)
宁静的奇观
2017年9月15日,天文学家南仁东因肺癌离世。去世后的宣传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这位科学家和他倾尽一生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由中国自主研发,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南仁东生前是这一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射电望远镜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同事们的回忆中,这位老人给人留下随和的印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筹划FAST项目后,每次到贵州,他都到工地上,随意地穿着大汗衫和工人们蹲在一块儿聊天。许多访客一下分不清谁是民工谁是南仁东,只有鼻梁上的眼镜暴露着他的身份。“他记得许多工人的名字,知道他们干哪个工种,知道他们的收入,知道他们家里的琐事,他对工人的那种尊敬,要不是亲眼见过,绝对难以想象。”FAST工程调试组组长姜鹏在此前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人们想寻找他的传奇经历,却发现南仁东的一生相当“平淡”。他也遭受磨难——生命的最后几年,南仁东罹患癌症,拖着病躯在贵州与北京之间来回奔波,项目中遇到难题,也曾几天几夜睡不下觉。不过总体上这位随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科学家的人生十分顺利,1963年以吉林省理科高考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在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富有成效地做了十年工程师,积累了工程和社会生活的经验。1978年恢复高考,南仁东考上中国科学院王绶琯院士的天体物理研究生——不同于常见的命运阴差阳错的桥段,夫人和领导开明地支持他,厂里特意安排人出差送他前往北京报到,同事说他上车后不舍地“一路哭到锦州沟帮子”。南仁东随后一直在中科院任职,其间多次到海外交流访问,一切仿佛都在为他日后完成FAST项目而准备。甚至画画的爱好都有用武之地——FAST徽标就由南仁东亲自设计。
FAST工程也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按照工期顺利完成,2016年9月25日正式竣工启用。南仁东在生命最后一个月,见证了FAST带来的中国射电望远镜脉冲星发现零的突破。南仁东和FAST,是一出皆大欢喜的圆满故事,在工程奇迹屡创世界第一的今日中国,似乎成为锦上添花的点缀。
然而巨大的波涛正是在平静中酝酿。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仅没有,而且从未曾打算自主研发一台大口径射电望远镜。这项工程耗资甚巨,却不像军工、医疗一般关系“国计民生”,虽然是天文学研究,但其主要关注宇宙起源与演化、天体结构、地外生命等,因太过基础也不会短期、直接地应用于载人航天、空间站等人们熟知的航天项目。在FAST工程介绍中,南仁东直言,FAST是能力超强的望远镜,但能看到什么,以及看到的东西“有什么用”,在建成前并不完全清楚。FAST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奢侈品”,也正因此,它是“国之重器”,而且只能是“大国重器”。
如今的FAST,坐落在贵州大山深处,整个工程颇为壮观,500米口径的“大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FAST的灵敏度极高,其探测极限是1×10-30瓦/(赫兹·平方米),可接收到137亿光年外的微弱信号。为避免干扰信号,贵州省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电磁波宁静区,限制附近人类活动,迁移了FAST上空航线,甚至专门立法关闭周边数公里内所有通信基站。在FAST附近,不仅拨打手机被严格禁止,数码相机也不允许使用,汽车不能使用电子打火。
无论在可见还是不可见的世界中,这座庞然大物都处在绝对的宁静中,等待着来自宇宙最深处的信息。如南仁东所说:“大口径望远镜的建设不是经济利益驱动的,它来源于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 FAST标志着中国人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好奇目光,看向宇宙。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904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