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讲真话

钟南山:讲真话

作者:王珊

2019-09-25·阅读时长9分钟

149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61个字,产生3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IC photo供图)


不只想做医生

82岁的钟南山有一件事一直在坚持,那就是周四下午的门诊。每到这一天,很多人慕名而来,门诊室、候诊区,甚至连走廊都挤满了来看病的人。只有坐在诊室里,环绕在钟南山头顶的如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等各种名号和头衔才能一一剥去。这里的钟南山只是一个看病的大夫,他看重的是自己的医德,觉得最重要的是挽救病人的生命。

钟南山出生在医学世家。他的父亲钟世藩是儿科专家,在70岁高龄和身体多病、眼睛几乎失明的情况下编写了儿科著作《儿科疾病鉴别诊断》,有50多万字。母亲廖月琴曾担任广州肿瘤医院副院长,是护理学专家。跟着父母在医院长大的钟南山打小耳闻目睹父母对待病人的态度。他发现,两人的喜怒哀乐是跟病人病情的好坏密切关联的。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是,经过努力病人的病情还是没有得到改善。“那时就觉得,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钟南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做医生是钟南山的愿望。1955年,钟南山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但当时的社会状况使得他在毕业10年内一直与医生这个职业相距有点远。由于父母的身份问题,钟南山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后代”。从1960到1970年,他在学校当过辅导员,待过放射医学教研室,后来还去过农村,当过工人、校报编辑。直到1971年,他才从北京回到了广州,进了广州当时的第四人民医院。

回到广州的钟南山已经35岁。医学是一门看重经验的学科,除了大学三年半的学习,钟南山在这个领域可谓毫无优势,他被安排到了最基本的急诊科。没多久,他就闹出了岔子,有一名病人因为消化道出血被送到急诊科,钟南山却将对方诊断为结核病,还主动请缨将病人送往结核病防治所。这一事情使得钟南山成为医院指指点点的对象,“连咳血和呕血都区分不了,还当什么医生,搞什么急诊?”

受了刺激的钟南山自此开始发奋努力,跟着医院的大夫学习诊断和治疗,晚上回家还会继续做功课。当时的同事还记得,两三个月内,粗壮健硕的钟南山就小了一个码,原本圆头满腮、笑口常开,现在确是颧骨凸显一脸严肃,甚至有人怀疑他是不是健康出了问题。但8个月后,同事们发现钟南山变得不只是外表,能力也“顶得上一个主治医生了”。

1974年钟南山调入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当时我国有一项对全国6000多万人的普查显示,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为3.82%。针对这一情况,周恩来总理向医务界发出号召,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做好群防群治。钟南山注重调查和研究。他和同事下乡,一早就起床。钟南山骑着单车,同事坐在后面,抱着农民的痰——这是他们做研究的标本。钟南山转头对同事说:“你要拿好那个痰,要誓死保卫那个痰。”

1979年在小组的基础上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立。一位同事刚来就发现这个地方跟医院其他地方都不一样,别人只管看病,他们科室还要负责研究,不断地接到课题,还会分出很多研究分支。钟南山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单纯做一个医生,只是在外科做手术或者是内科看病。“我不满足,生活要有一些挑战,有挑战才会有理想。我是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我在做研究,我不是搞专门的基础理论,也不是专门当医生的。”

文章作者

王珊

发表文章155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838人

哈哈,天下天鹅一样白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奋进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698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