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凌
2019-09-19·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396个字,产生3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
哲学新星
时至今日,科技的加速度使我们一举跃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旧理论面临严峻考验,而还活着的哲学家们,哈贝马斯90岁,巴迪欧82岁,阿甘本77岁,风头一时无两的齐泽克也70岁了,大众说:“要有哲学新星,要有能与以上大哲对话的哲学新星。”于是,就有了韩炳哲。
韩裔德国学者韩炳哲在2010年才进入大众视野,薄薄一册《倦怠社会》,一竿子横扫鲍德里亚、福柯、阿甘本和阿伦特。彼时,他51岁。向前回溯,他出生在首尔,大学时代的专业是冶金学,22岁时,他在身无分文且语言不通的状况下来到德国,有志于学习哲学、文学和神学。他以惊人的速度学会了德语,德语程度甚至好过母语。35岁时,他以论文《海德格尔的情感概念》获得弗赖堡大学的博士学位,41岁在瑞士巴塞尔大学任教。在2010年之前,韩炳哲可谓名不见经传,可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他以每年一至两本新书的速度,出版了《透明社会》《山寨:中国制造的毁灭》《爱欲之死》《精神政治学》《娱乐何为》等,一共16本。
《倦怠社会》
东方人的帅气面孔,远离媒体与宣传的神秘感,锐利的思想锋芒,诊断现实问题的能力,还有摆脱沉重哲学腔的清新随笔风格——即便被贬为“地铁上的哲学家”,那又如何?从风格上看,有人把他视为罗兰·巴特的后继者,至于将他与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相提并论,则是小看了他的思辨能力。
韩炳哲的书都不厚重,译成中文不过在3万至12万字之间,每本书由10篇左右的文章组成,行文晓畅,看似通俗易懂,但极富知识密度、批判力度和思想高度。
韩炳哲认为,福柯的“规训社会”理论已经不再适用。如果说“规训社会”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由医院、疯人院、监狱、营房和工厂构成,今日取而代之的则是另一种社会形态,由健身房、办公楼、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构成,这是一个“功绩社会”,需要全新的“精神政治学”。如果说“规训社会”以否定性的“你不可以”为座右铭,制造出疯人和罪犯,歇斯底里是其典型症状,那么,“功绩社会”则以肯定性的“是的,你能行”为口头禅,作为一个“积极的社会”,逐渐发展成一种“兴奋剂社会”,所谓“神经增强”,而在过度的亢奋之后,生产出抑郁症患者、注意力缺乏症患者、过劳症患者乃至厌世者。
发表文章28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303人
马凌,书评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三联“行读图书奖”评委,中读《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主讲人,长期活跃于豆瓣网,戏称自己为“两脚书橱”。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