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九
2019-09-11·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66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这是继年初降准之后,央行在年内实施的第二次降准。央行之所以再度选择降准,自然还是和经济下行压力有关。
9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上最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了“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这使得市场上对于降准甚至降息的预期都大大升温。在国常会结束仅仅两天之后,央行就正式宣布降准,在最短时间内将政策部署落地。
按照通常的理解,降准就是释放出更多的流动性,实体经济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扶持,对经济扩张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因此,降准通常被视为数量型货币工具。不过实际上,降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价格型货币工具的作用,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之后,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局面改善,资金价格也会随之下降。
央行此次降准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全面降准,于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二是定向降准,为促进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再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可以说,央行此次降准的力度已经超过了市场的预期。按照央行的测算,“此次降准释放资金约9000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还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以降低贷款实际利率”。
在央行降准之后,下一步何时降息就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在9月4日的国常会上,明确提出了“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在全球市场一片降息潮中,中国降息的力度还是相当谨慎。
8月中旬,央行对贷款市场利率实施了重大改革,主要举措是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试图通过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来实现变相降息。按照新的改革办法,每个月20日,全国18家银行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8月20日,迎来改革之后的首次利率报价,新的一年期LPR为4.25%,虽然比以前4.31%的水平略低,部分实现了降息的效果,但距离真正的降息还差得很远,对于希望实质性降低融资成本的公司而言,这样的“降息”力度当然不足以解渴。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3701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