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数据时代,艺术家如何“调查取证”?

作者:陈璐

2019-09-04·阅读时长10分钟

225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087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印度尼西亚邦加岛的传统锡矿(视觉中国供图)


“Alexa,现在几点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Alexa是内置在亚马逊音箱Echo里的智能助理,它可以被替换成“Siri”“小爱同学”或者“天猫精灵”等任何人工智能系统,这样的对话已经无处不在。但在这个日常场景中,我们从未思考过的是,实现这个简单指令后面的复杂系统:非洲的矿工、中国的装配线和西雅图的亚马逊总部。

故事可以从玻利维亚西南部的乌尤尼开始,这片富含锂元素的高原,它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天空之境”。在这里,几米厚的盐壳不仅造就了乌尤尼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令乌尤尼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锂矿石开采地。

锂电池是驱动电子设备的关键材料,在过去几十年,它被装配在手机、电脑到数码相机等各种移动终端,并成为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资源。通常一部智能手机中仅仅含有不到8克的锂金属。所有这些电池的寿命都是有限的,一旦用完就会被当作废弃物扔掉。亚马逊Echo拥有一个锂电池底座,用户们如果自行打开,将令保修失效。

故事的另一面是,在印尼邦加岛上,为了开采半导体所用的锡矿,没有正式合约的矿工们坐在临时搭建起来的木筏上,潜入水下,从海床上通过巨大的真空管吸取富含锡的海砂到船上。印尼是全球第二大锡出口国,为苹果、三星、索尼等公司直接或间接地供应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中所需要的锡原料。通常,一部智能手机仅需7克的锡。

加速的电子产品消费,令锡矿成为邦加岛一项利润丰厚的产业,造成了锡矿的过度开采。这破坏了岛上的景观及岛周围的鱼类资源和珊瑚礁。同时,这里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坟墓,埋葬着数百年来为开采锡而死去的矿工尸体。

这是“人工智能系统解剖学”(Anatomy of an AI System)无数关于地球元素故事中的一部分,也是这个地图故事起始的地方。

2018年9月7日,独立数据调查机构ShareLab的总监瓦拉丹·卓勒(Vladan Joler)与纽约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AI NOW的创始人凯特·克劳福德(Kate Crawford)合作发布了“人工智能系统解剖学”项目,以人工智能设备Echo为例,将反乌托邦小说的未来拉回到现实生活之中:为了维持科技产品和人工智能设备生产,需要进行大量的矿产开采,而这导致了比砍伐森林更加高昂的环境代价;此外,大量缺少福利保障的劳动力,成为了支撑人工智能产业的高昂人力成本,他们既在亚马逊的配送中心拣送产品,也通过给内容加标签和辨析图像来帮助机器学习。

文章作者

陈璐

发表文章7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67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式青春期

我们的偏见与误读

841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