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赛
2019-09-04·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525个字,产生47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建立与同龄人的关系是青春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视觉中国供图)
关于青春期的变化,河合隼雄曾经这样评述:“在青春期之前还都是不折不扣的孩子。可到了青春期,就掺入了‘性’这样一个因素,就意味着在自己体内慢慢滋生出生育下一代的能力,是一个慢慢走向成人的过程。大人解释起来,也就这么简单,可对于正在发育的孩子本人来说,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无法名状的东西在爆发。它既有神圣的一面,又有种说不出的‘肮脏’的一面。两面的东西一起扑来,在孩子的体内翻涌,不可掌握,而且能量大得不可言喻。因为是一个从孩子蜕变成大人的过程,所以不得不背负着‘死和再生’的沉重课题。”
如果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解释,青春期的变化并没有那么神秘莫测——两套神经和心理系统相互作用,将孩子推向成年。第一套系统与情绪/动机相关。它与青春期的生物化学反应关系紧密,涉及大脑的奖赏区域。正是这一机制的启动,将一个孩子从乖巧平和的小孩变成不安分的、精力旺盛、情绪激烈的青少年,渴望实现每一个目标,满足每一个欲望,体验每一种感受。
第二套系统则是控制系统,它疏导并控制所有这些能量,尤其是前额叶皮层。这是一个抑制冲动并指导决策的系统,鼓励长期规划并延迟满足。控制系统的发育,更多地依赖学习。它随着经验不断加强。你在一次次试错中学会更好地做决策。
科学家曾经认为,大脑发育到童年末期就差不多完成了,但新的研究发现,大脑的发育贯穿我们的一生。到了青春期,随着身体的生长,我们的生理、激素、性器官和大脑结构都在发生改变,而每一个改变都会引发青春期思维、感知、互动及决策方式的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将这个阶段称为大脑发育的“第二个关键窗口”。这个阶段大脑的可塑性之强,唯有人生最初的五年可以与之相比。不过,青春期大脑的发育不再是“生长”,而是“重组”,即大脑灰质与白质都在经历广泛的结构性变化、重组以及布线升级。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视觉中国供图)
关于青春期,神经科学的另一项重要发现是,过去2000年来,人类的青春期在延长。一方面,我们生理上的发育越来越早。一项研究显示,19世纪中叶,发达国家女孩的初次月经年龄大约为15岁或16岁。到2000年,这个年龄降至13岁以下。男孩的青春期也提前了。一个主流理论是,现代孩子吃得更多而运动更少。另一方面,我们在社会意义上的成熟则越来越晚,也就是说,我们承担成人世界的责任越来越晚。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是,大脑边缘系统虽然在青春期就爆发式发育,但前额叶皮层还要持续10年的缓慢发育,直到25岁才能完全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年限,如今被设置在了10到25岁之间。200多年前,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就已经深知青春期强烈的情感冲突和悲剧性的“同伴压力”,大观园里的男孩女孩和我们今天的男孩女孩一样敏感、脆弱、容易受伤,但如果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成真,黛玉会在一两年之内成为母亲,而现代黛玉们则还有十几年的时间才会蜕变为成熟的女性。
青春期的延长,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最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年轻人被宠坏了,他们自私懒惰,不愿意承担成年人的责任。也有人认为,这一变化不过反映了年轻人的理性选择。世界职场形势变了,薪资高的工作需要更高的文化水平,所以年轻人选择待在学校的时间更长了。
但是,我觉得最有趣的一种解释是,青春期的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如果你一直在经历新奇、有挑战性的事情,参加认知刺激活动,就可以保持大脑的可塑性。相反,如果你开始重复无聊的工作,进入婚姻生活,大脑可塑性的窗口就会关闭。按照这种说法,推迟进入成年不仅对年轻人无害,反而大有裨益——这样他们就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来选择自己的事业与伴侣,探索自己的身份,而不是在20多岁就必须做出那些可能影响后半生的决定。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32个推荐 粉丝406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