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行走麦理浩径

作者:卡生

2019-07-25·阅读时长15分钟

831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633个字,产生6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麦理浩径第四段是整条路线最艰难的行程。长路漫漫,遥看马鞍山


摄影/冯海泳

山与海的“混血”

夏季的香港,时常有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搞不好就淋成落汤鸡。准备进山之前,我和摄影师准备好了装备,说不上专业,但也足够抗衡变故。我们登上前往麦理浩径起点的公交车,从西贡码头出发,往山的更深处行驶。香港司机开车很猛,拐弯处并没有刹车的意思,后来香港的朋友告诉我,这么生猛的原因和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有关,沿途不会遇到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所以香港司机可入选全世界最猛司机前三名。

公交停泊在北潭凹站,顺着公路走一段便抵达目的地,一块木牌子上写着“麦理浩径起点”。在过去的徒步经验里,一旦有这类明显的标示牌子,就意味着是一条老少皆宜的行走路线。这个判断只对了一半。麦理浩径总共10段,每段长度在4~15公里不等,每段难度系数和风景特征各不相同,有的路段对体力、耐心十分挑战。曾经多次行走麦理浩径的广州朋友大鲸告诉我,麦理浩径最有趣的是它又野又专业。“在被英国殖民的百年里,徒步作为当时的时尚潮流被英国人带到香港,英国人对自然郊野的喜爱超乎寻常,所以当时的英国政府提出一个观点,麦理浩径要专业也要自然。专业指的是标牌明确、安全措施完善,路段设计多元有趣;自然指的是沿途不对原始森林过度开发,保持周边村落和自然生态的完整。”

在开始行走前,我对大鲸的描述似懂非懂。沿途中,慢慢理解了这条路径的专业。每行走500米就会有一个标牌提示,上面是路段编号,可以根据编号算出该路段已完成的行走距离和抵达终点的距离,如果在中途出现意外,可以拨打路边的紧急求救电话,报告所处路段,很快就会有直升飞机展开针对性的救援。

最开始我们的行走除了多次遭遇暴雨外,一切都很顺利。公路蜿蜒盘旋,行走经验里应该很快就会出现一处景致,果不其然一个转弯后,碧绿色的万宜水库出现。这是香港上世纪70年代完工的储水量最大的水库,为了纪念因为建造水库而被淹没的万宜村而得名。突然而至的暴雨打断了行进,我们在最近的亭子避雨。

雨很大,避雨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一队人马是香港当地的老年团徒步者,每周都会相约走走麦理浩径,这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大雨里走来一位湿透的外国人,没有任何装备,手里捏了两瓶矿泉水,一看便知是时常走麦理浩径的爱好者。通过一番攀谈,他成为了这次行走过程里我深度采访的对象。


乔治是从小在香港长大的印度人,他陪伴我们行走了麦理浩径一~二段的行程,与我们分享了他与香港的故事


乔治,出生在印度,成长于香港。他的粤语比英文流利得多,看着一个印度人说流利粤语这感觉很奇妙。作为定居香港的印度二代,除了皮肤的颜色不同外,乔治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异乡人,他试图融入这个地方。他说,香港的基因是混血的,英国人、印度人、菲律宾人的二代,在这里活得比本土香港人还要有归属感,香港的“港味”会改变所有栖息在这里的人。

乔治是“加拿大旅馆”的老板,他在尖沙咀黄金地段的重庆大厦里租下了100多个单间。王家卫拍摄的《重庆森林》,讲述的就是关于重庆大厦里鱼龙混杂的故事。我看过一篇关于重庆大厦的文章《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作者麦高登写道:“重庆大厦只是位于香港但并不属于香港,它是由外来者在香港黄金地段筑就的另一个另类孤岛,是繁华香港中一个底层世界的隔都。”我试着把这段话翻译给乔治,他感同身受,作为一个说着流利粤语的印度人,很多时候还是会有来自身份的认同困扰。他说,他正在写一本书,以香港的成长阅历重新认识印度,许多发生在他出生地的故事与他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文化隔阂。乔治工作的重庆大厦和常常行走的麦理浩径,一个陈旧、神秘,另一个开阔、自然,像两扇彼此独立却又相连的房间,其中有错位、重合、冲突与矛盾,但是它们就在这里,同一个岛屿上的两种截然不同但又并置的生活。

乔治每个月会至少两次行走麦理浩径。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他常常走的是与我们相遇的麦理浩径第一段,10公里的长度抵达浪茄村后再折返回起点。郊野和城市的切换,是后来我们遇到的大部分香港徒步者共同的感受:麦理浩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像一个减压变速器,与城市一墙之隔,却是别有洞天。


麦理浩径的山海风光是最有特色的,迎面扑来带有盐味的风,确定无疑,这就是香港



沿途有许多被废弃的荒村,墙上爬满爬山虎,显得破败。这些古老村落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留守老人沿途售卖补给的水和干粮


公路上随处可见牛粪,不久就看到一个“牛群家族”或躺或卧霸占了公路,急得后面的车“嘟嘟”按喇叭,牛们坦然自若并不理会。乔治告诉我,这些牛是曾经村里人养的,后来村里的人慢慢迁移到了城市,牛变成了野生。牛群繁衍得快,麦理浩径成了牛的乐园。政府派人把牛拉去绝育再放归山林,绝育牛耳朵上多了编号。不仅第一段路上野牛盘踞,第六段还有许多野生猴子占山为王,动物与人类在都市边缘找到了和谐的相处之道。(温馨提示:在香港喂野生动物食物是被严格禁止的。)大家各自安好,不去破坏生态成为了徒步者们的共识。

一路攀谈、行走,时间过得很快,我们抵达了第一段的东坝。左侧是万宜水库,右侧是西贡大海,自空旷的公路看去,阴雨绵绵的海面上方飘着白色雾气,朦朦胧胧中可见由海浪冲刷形成的海蚀柱和1.4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六角形岩石柱。由于地貌的特殊性,这里被称为全球面积最小的世界地质公园。乔治建议我们从六角形岩石柱旁的小路溜达到海边。天与海,人造公路与火山岩石,如在古老和现在之中漫步。

接下来的行程是麦理浩径最精华的部分,是许多徒步者会单独体验的路段。麦理浩径不会强人所难,行走其中一段,累了随时可以从最近的路线下撤离开。这段被热捧的路段有西湾和咸田村庄的白色沙滩,地势险峻的西湾山,是行程中的亮点。翻过西湾山豁然开朗,高山与大海第一次以组合形式出现。潮湿的海风打在脸上,是TVB港剧里野郊镜头的味道。这一段路对体力是有考验的,路变得泥泞,有时是稀泥和石头,有时是台阶,我开始渐渐理解大鲸所言的“野”趣。她跟我说:“麦理浩径我走过多次,它的路段风格根据最初的山路适度改造,没有千篇一律的台阶,不会让你觉得无趣,尤其是第一、二段路,山海风光的起承转合让徒步者应接不暇。”

或许是一、二段路上风景一流,难度适中,所以短途的徒步者会反复来这个地方度周末。第二段的沙滩是徒步野营的好地方,约上三五好友,准备过夜帐篷和野炊工具,晚上点起篝火,弹奏吉他,伴着海浪入眠,早晨醒来看初升的太阳把海面照耀得波光粼粼。这里是香港,又不是香港。

走过世界很多徒步路线的大鲸说:“在山海之间,迎面吹来咸湿的风,你知道这里是香港,不是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她曾经走过西雅图类似的山海路线,但麦理浩径的山海风味就像是独门配方,你能感到它独有的港粤文化。

文章作者

卡生

发表文章99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433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们为什么上路?

行走全球徒步圣地

672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