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大食的蔷薇露

作者:读书

2019-06-20·阅读时长10分钟

407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256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孟 晖

目前,我最好奇的一本古籍,是肯迪(Al Kindi,800? -873)的《香水与蒸馏的化学之书》。


雅库布·伊本·伊萨克·肯迪是九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和学者、巴格达智慧宫的重要成员。当代西方人对他的兴趣似乎集中在哲学方面,亚马逊英文网上不难找到《肯迪的哲学著作》一类书,另外,还有一本《从开普勒到肯迪的视觉理论》,足以见出肯迪的学术研究范围之广、成就之高。不过,他流传下来的著作包括《香水与蒸馏的化学之书》(以下简称《香水蒸馏》),却不能引发今人足够的兴趣。阿拉伯原著之外,似乎只有一个德语译本出版于一九四九年。我托国外的朋友帮忙打探消息,答复是找不到英译本,那个德译本在二○○二年重印过一次,只有某些大学图书馆有该译本的实体书,没有电子版。我甚至想到去卡塔尔国家图书馆的官网上查,仍是一无所获。然而即使找到电子版对我也没用,我读不懂啊!

至于阿拉伯文原书,我更是不知如何去找,网上搜不到电子版,当然就算找到了也一样是看不懂。只是从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知道,此书的阿拉伯书名为 Kitāb Kimiyaal-Itr wa'l-Tas'idat。让人感慨的是其中的 “itr”,它是阿拉伯语的 “香水、香料 ”一词,至今,印地语、乌尔都语也都在使用这个词,传入英语变为 “attar”,均意为 “香精 ”,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阿拉伯世界在香料制作与消费上对其他文化的影响。

肯迪编著《香水蒸馏》一书时,正值 “黑衣大食 ”阿巴斯王朝的盛期,在中国则为晚唐,一千多年前出现这样一本专著,惊不惊奇?意不意外?真不明白为什么西方世界不感兴趣,连个英译本都不肯搞出来。当然,要清楚的是,《香水与蒸馏的化学之书》这一译名容易引发误解,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阿拉伯语中,itr并不仅仅指蒸馏而成的香水,还包括其他方法做成的香品。据《1001项发明:我们世界中的穆斯林遗产》介绍,肯迪这本书收集了一百多个香油、香膏、香水以及昂贵药物替代品的制作配方,我对这本书产生了近乎偏执的好奇,原因正在于此。使用名贵香料是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的一项重要奢侈,尤其是到了宋代,以“合香 ”工艺制作高档香品,发展到让我们后人难以置信的高度,因此我非常好奇,在伊斯兰世界与中国之间,二者在制香工艺以及用香方式上,是否曾经有过交流?两地的共同处在哪里,各自的特色又在哪里?尤其让我百爪挠心的是,这本书中关于 “蔷薇露 ”的蒸馏工艺究竟谈了多少?是否有详细的记述?

然而,尽管人们似乎不肯为这本古籍花费专门的关注,却终究难以回避它,这是因为,当梳理蒸馏的历史时,这本书毕竟是个里程碑。李约瑟在探讨烧酒历程的时候便谈道,《香水蒸馏》一书中有如此的阐述:“利用一只水釜,可以制作出椰枣酒,其颜色一如蔷薇露。”这段话旁有一张插图,描绘了一只置于灶上的蒸馏器。多亏这一条引录,让我们至少知道,《香水蒸馏》一书确实提到了蔷薇露,并且这个蔷薇露确实是蒸馏香水,肯迪以及他的同时代专家对这种香水及其工艺非常熟悉,以至于会凭借它来介绍一种更新的技术即蒸馏酒的技术。

在另一位九世纪的大家拉齐(Al Razi,865-925)那里,我遇到的情况几乎是一样的,R.J.福布斯出版于一九四八年的《蒸馏艺术简史》(以下简称《简史》)中,在介绍拉齐《导论》关于蒸馏器与蒸馏技术的论述时,援引了他这样一句原文:“是在蒸馏釜与蒸馏斗内,蔷薇露得以制成。”然而,《导论》的原文以及完整译本,仍然不知去哪里能寻找到。

不过,非常幸运的是,十二世纪西班牙塞维利亚农学家阿瓦姆的巨著《农书》里有专门一节《拉齐关于蒸馏的观点》,在这篇引录中,拉齐既教导了纯露蒸馏的技术细节,也提示了蔷薇露蒸馏的特殊注意事项,并且,还对相关蒸馏器的各个部件予以介绍:“蒸馏罩为阔釜的形式,亦称戽斗,就是在其中进行蔷薇露或其他制品的蒸馏。要蒸馏纯露,这一器具必须采用厚釉的土陶,或者玻璃材质也可以。坐于其上的顶盖即为蒸馏头。露液由之滴下的部件叫导流管。此外有承露瓶,蔷薇露从蒸馏头(之导流管)的末端滴落其内。汇露槽置于蒸馏头的内部,环绕一周,对它的安装必须加以小心。就是在这个环槽里收集露液,并有个孔口与导流管相穿通。它必须有足够的深度,固定坚牢,光滑,边缘翘起。那个孔口务须衔接紧密,不然,当蔷薇露或者其他制品汇流其中的时候,会发生泄漏。”

这段文字勾画出一具完整的蒸馏器,部件齐全,在拉齐的时代,蔷薇露——天然玫瑰花香水 —就是用这样成熟的蒸馏器生产出来的。如此完备的蒸馏器倒并非肯迪们首创,而是早就发明出来了,最新一个激动人心的例子,就是海昏侯墓出土的西汉青铜蒸馏器。不过,到了九世纪,在伊斯兰世界,以肯迪、拉齐为代表的 “科学家 ”们把蒸馏器的运用以及相应的蒸馏技术予以飞跃性的发展,说他们完成了一场技术革命,似乎也不为过。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076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428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