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实
2017-11-22·阅读时长2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3269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实习记者 / 龚融
马云(左一)及阿里巴巴部分创始人在长城上合影(摄于1998年)
1999年:国际资本
1999年2月,阿里巴巴静悄悄地诞生在杭州湖畔花园的一间小公寓里。门上连一个牌子都没有挂,简陋、质朴、无名。马云决定在杭州成立公司,远离当时已成为IT中心的北京和深圳,这样成本更低。他在公寓里召集了一次集会,而且录了像,他当时就坚信,这是历史性的时刻,必须记录。他照例发表了马云式激动人心的演讲。
这一年,他刚在新加坡参加了一场电商大会。他为国家外经贸部开发官方站点时于国际互联网圈已小有名气,受邀在会上发言。虽然被称为“亚洲”会议,实际上大部分与会者是欧洲人和美国人,他们已有了eBay和亚马逊,而亚洲当时还没有开始真正的电商淘金潮。马云用他流利的英语宣布:“亚洲就是亚洲。美国就是美国,全世界的电商今天学习的都是美国模式,而亚洲需要自己独特的模式。……互联网的革命意义是让小企业能够独立经营和生存下去。”他的这一想法,在他在杭州教英语时就开始形成,当时他班上的学生基本都从事外贸生意;与外经贸部的短暂合作虽然失败了,却向他打开了一扇了解国际贸易的门户。从一开始,马云接近互联网的方式就是从需求和销售出发,而不是从科技出发的。阿里巴巴成立初期,一位投资人因此拒绝了他,当时这位投资人如此解释:“网络是高科技领域。人们对‘海归’更有信心,而不是什么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的英语教师。”
阿里巴巴成立那天的第一次集会,马云发表了演说,他说,中小企业就像岸边的沙一样,互联网能够把它们黏合在一起,聚合成可以抗击石头的力量。那次集会也成了筹资会。马云让参会的18人(都是马云任杭州科技大学英语老师时,夜大英语班的学生,被称为阿里的“十八罗汉”)拿出自己的存款来,他们凑了50万元,作为初始投资。马云回忆起当晚的情形,觉得自己说话就像个疯子。“我告诉他们,唯一的出路就在他们面前,没有回头路可走,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至少是光荣的”,“我们要创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公司,进入全球互联网网站的前10名”。楼上漏水了,小公寓房墙壁开始渗水。马云说,大家等一下,我去外面拿点“东西”来,几分钟后,他抱了一摞报纸回来,把报纸贴在墙上,继续开会。
马云是当时中国互联网精英圈的“局外人”。他不像丁磊那样毕业于美国名校,马云与中国草根文化离得最近,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商业模式与众不同:他没有集中在大型机构已经在做的15%的生意上,而把眼光投向了余下的85%。大公司有很多信息渠道和大量广告预算,小公司没有,所以特别需要互联网这样的平台。“互联网是穷人的领地。”马云有一次说。创业团队的“十八罗汉”像幽灵一样聚集在马云公寓,一天工作17~18个小时,挤在一起睡通铺,很快,阿里巴巴网页发布了。马云很快就进入了外媒的视野。《商业周刊》的记者来马云公寓找到了创业的公司,那篇报道让马云在美国和欧洲都有了关注者。互联网是个烧钱的行业,它的规模效应比其他行业都重要,所以对资本最为渴求。马云需要风投资金。到了1999年底,钱已经成了公司的最大问题。有趣的是,一起小意外逆向帮助了马云。当时阿里网站上出现了未经审核的俄罗斯AK-47的广告,引起了《商业周刊》的关注,却意外地使阿里的名字在欧美被广泛知晓。马云提出的“希望能够简化中小零细企业对外贸易和市场开拓的程序,为活跃经济做贡献”。这一明白易懂的原则让全世界的投资家都把目光聚集到这一“网络上的新商务模式”。
马云知道他要拒绝什么,接受什么。那年7月,一个国内的风险投资者打电话给马云,要求一见,马云带着首席财务官陈蕾一起去。尽管陈蕾督促马云签约,因为“阿里没钱了”,但马云最终拒绝了投资者100万美元的提议。他认为,阿里的第一轮融资需要的不仅是钱,还需要能够通向海外资源的通道,正因如此,马云在公司财务最困难的时候,前前后后拒掉了38个投资者。他在等待,等待一个能够使阿里最终成为一个国际性大型跨国互联网公司的人出现。那段艰难岁月也成了阿里文化的一部分。
马云最终等到了他想要的。1999年,外国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已很活跃,高盛、摩根士丹利、日本软银等都对互联网很感兴趣,是进入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的领军资本。新浪和搜狐是最先的受惠者,新浪在1999年的融资中获得了1600万美元,搜狐在两轮融资中获得了3600万美元。仅仅两年后,这两个中国门户网站都在纳斯达克上市,给投资者很丰厚的回报。但马云没有这么着急。他最终等到了贯穿他事业生涯最重要的人:蔡崇信。蔡崇信是台湾人,爷爷和爸爸1965年就在台湾成立了“常在国际法律事务所”,做跨国性投资的法律服务,是台湾最大的律所之一。蔡崇信从小在美国接受精英教育,耶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瑞典投行Investor AB风险投资部工作。1999年8月,他在从美国回台湾的飞机上遇到了大学时代的老朋友林女士,当时林女士在高盛香港工作。蔡崇信得知,高盛正在中国投资互联网,且计划采取大动作,林女士建议高盛去阿里巴巴看看。蔡崇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得知了马云,并与他相识。马云不懂资本运作,求贤若渴,两人一见如故,并开始了长达15年的亲密合作。可以说,马云是阿里巴巴面向公众的雄辩的布道者,而蔡崇信则是那个沉默的幕后执行者,打理着阿里与由精英投行等构成的资本世界的联系。蔡崇信后来在为数极少的外媒采访中回忆:“老实说,阿里当时基本没有什么回旋余地。……我和马云最终决定接受高盛的投资,因为这是一家著名的美国投行,对未来进入美国市场会很有帮助。而且高盛是一家大规模的公司,想问题能够想得长远,特别是在什么时候实现投资回报上。”这件事他与马云商量了10分钟,就决定了下来。1999年10月,高盛的500万美元作为天使投资资金到位。
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蔡崇信(摄于2000年)
蔡崇信后来放弃了投行的高薪来阿里,马云给他一个月500美元的薪水。蔡崇信曾回忆:“我第一次来到杭州,发现马云还没有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仅仅只有一个运行了几个月的网页。那个英语的网页将是一个全球的进口-出口市场。马云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他跟我谈他的大愿景,我们也谈商业模式、利润等。当时,中国正要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在此之前,如果你想从中国出口任何东西,都得通过国有的贸易公司,只有国有贸易公司有许可证,小商贩也必须跟国家机构打交道,他们没有办法向外面的世界推销自己。”马云请求蔡崇信帮他注册公司,蔡崇信答应了。蔡崇信在法律、投资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得阿里从一开始起,就有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进入真正规范化的运作。另外,既精通法律又精通财务,且熟知国际惯例的蔡崇信为阿里巴巴与国际化大公司的合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他将阿里注册在开曼群岛,所有的分公司都由开曼群岛的公司控股,与搜狐、新浪一样,这种构架为后来的IPO提供了便利。阿里巴巴B2B 2007年在香港上市,后来的一系列战略布局性质的收购兼并都是蔡崇信在发挥直接作用。蔡崇信回忆,公司注册时,他在香港给马云打电话:“你现在是创始人,你有一支团队,在公寓里你叫他们都是创始人,但他们也是股东吗?你能给我一份名单,写明谁是原始股股东吗?马云传真了一份名单过来,我很惊讶,竟然有那么多人在名单上,几乎公寓里的所有人都在上面。马云把他非常重要的资产分给了创业团队,这就是他,我觉得他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的企业家都想尽量控股,但马云非常开放,我很惊讶。”阿里巴巴的最初股权结构据说是蔡崇信手写出来的一个凭据,但这个凭据其实搭建了一个公司清晰的利益分配形式。许多创业者在公司建立之初往往不会分配股权,最后在这一点上让公司全军覆没,但阿里一直没有这个问题。
发表文章15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983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