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九
2019-06-06·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97个字,产生18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越南河内城外的升龙工业区(摄于2011年) (视觉中国供图)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全球产业转移史。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来看,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引着全球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反过来看,也正是由于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才推动了世界经济整体前行。
如果以“二战”作为一个节点,“二战”以来,已经发生过三次比较清晰的全球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转移,日本和德国经济开始起飞;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和日本的传统低端制造业向亚洲转移,亚洲“四小龙”迎来腾飞的机遇;第三次是上世纪90年代,欧洲及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比较优势开始发生变化,全球迎来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过去的产业转移潮,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实都是产业转移的受益者,发达国家集中精力发展利润更丰厚的高端产业,发展中国家则通过低端产业摆脱贫困,但是第四次产业转移潮带来的影响,和前三次都截然不同。
这一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复杂性前所未有。中国原先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开始有所下降,部分低端制造产能开始向外转移。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体量过于庞大,同时发展又很不均衡,在中西部,还有大量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依然具有承接低端产业的巨大能力,即使和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相比,也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从中国经济自身来看,经过4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中国自己也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和全球分享,比如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应运而生。“一带一路”覆盖总人口约44亿,占全球人口比例约六成,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约三成。理论上而言,“一带一路”如果能够顺利打通,将给沿线各国都带来较大的潜在增长空间。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69个推荐 粉丝3701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