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他创造了“葫芦娃”

作者:艾江涛

2019-05-23·阅读时长6分钟

264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52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剪纸片《金色的海螺》主创,左起:钱运达(导演)、胡进庆(造型设计、动作设计)、万古蟾(导演),1962年


1987年1月摄制完成的中国首部剪纸动画系列片《葫芦兄弟》,如同那个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许多动画片一样,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太多作者印记。5月13日下午,胡进庆去世后,更多人才开始了解这位《葫芦兄弟》的导演,粉丝们在网上纷纷写文纪念:“葫芦娃再也救不回爷爷了。”

与很多葫芦娃的粉丝相比,“90后”傅广超的感受更为强烈。早在大学学习动画专业时,他便常听老师吴云初念叨这位合作多年的老搭档。之后他负责执行空藏动漫资料馆的口述历史项目,几年间先后采访了70多位上海美影厂的老动画人。傅广超还记得2016年夏天,他采访胡进庆时的情景:“他的声带已经受损很厉害,帕金森症也很严重,在他的卧室里我们几乎腿对腿而坐,他边出汗边说,听不清楚的地方,吴云初老师帮忙翻译。他右腿抖得厉害,坐着超过五分钟,就会在地上踏出‘哒哒哒’的声音。”

“葫芦兄弟”的诞生

1984年,胡进庆被厂领导请到办公室商讨系列剪纸片的拍摄。那几年电视正开始大量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电视普及带来的巨大内容需求,使原来美影厂拍摄的动画短片根本不够放,日本、美国拍摄的系列动画片开始被大量引进。这些变化逼着向来以生产艺术短片为主要任务的上海美影厂改革:“如果说所有孩子看的都是国外动画片,中国动画就没人看了,怎么办?”

改革的方向,首先是学习拍摄国外那种更能抓住观众的系列动画片,《葫芦兄弟》便是这场革新的产物。在此之前,虽有“阿凡提”“小兔淘淘”等题材以多集片的形式进行拍摄,但多属个别导演的自觉创作,系列片的拍摄尚未被落实为美影厂的生产计划。

胡进庆最初看到的拍摄脚本,是杨玉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剧本梗概《十兄弟》,故事情节是坟墓中蹦出了十个天赋异禀的兄弟,他们拥有千里眼、顺风耳、无穷神力、铜头铁骨、长腿、大足、大嘴、大眼等“特异功能”。为了救民于水火,兄弟们同地主、官员乃至皇帝展开了斗争……

放下剧本,胡进庆坦言:“这个本子我拍不了。”让他挠头的并非情节本身,而是剪纸片极为有限的成本预算。


考虑到故事和表演的需要,葫芦兄弟的造型结合了传统剪纸与手绘动画的特点,既有装饰性,又有绘画感


当时美影厂的三大片种: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中,剪纸片的制作预算最少。1989年1月1日起,广播电视部开始调整各类影片的收购价格,其中剪纸片由每本(一本为10分钟)5.1万元调整为7.5万元,简单计算一下,也就是说,在《葫芦兄弟》拍摄期间(1986~1987年),剪纸片每帧画面的预算才3块多。

面对剧本中大量的角色,用如此少的预算,在厂里规定的一年半到两年的制作周期内完成摄制,并不现实。摆在胡进庆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修改剧本,达到既节约成本又保证戏出彩的目标。

经过苦苦思索,胡进庆想,何不把十兄弟改成都长一个样子的七兄弟?“葫芦”谐音“福禄”,在中国本就寓意吉祥、神秘,神话传说中的各种神仙也爱用葫芦作为法宝,为何不让七兄弟从葫芦中降生?就这样,“一根藤上七朵花,七个葫芦七个娃”的创意诞生了。

主角确定下来,反派也被简化为蛇蝎二妖,故事场景也全挪到山洞中。中国动漫史料研究专家、杭州师范大学文创学院老师李保传回忆道:“胡进庆曾告诉我,在拍摄《葫芦兄弟》时,大家也想让葫芦兄弟住得好一点,但制作这种房子,要制作大量道具,因为剧组穷,只能让葫芦兄弟住在山洞里。”

厂里通过了胡进庆的创作构想,随后根据大体的故事构思开始准备设计人物造型。胡进庆拉来自己的老搭档吴云初担任造型设计,并对他格外强调葫芦娃造型要“耐看”:既节省成本,不能太繁琐,还要突出剪纸造型的装饰趣味。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达·芬奇地理

探访芬奇镇、佛罗伦萨、米兰和卢瓦尔河谷

76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