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9-05-23·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926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达·芬奇研究权威马丁·肯普(龚之允 摄)
特约撰稿/龚之允
马丁·肯普在学士阶段的专业其实是自然科学,兼修艺术史。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因为对文化史感兴趣,他进入伦敦大学的考陶德学院,继续修完了艺术史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当时“意大利文艺复兴”正好是艺术史领域的主要科目,但一开始肯普有意回避了既热门又难度极大的达·芬奇研究。直到有一次,为了帮助朋友完成一个纪录片的项目,他从达·芬奇的温莎手稿入手,结果便被达·芬奇的世界所震撼,开始了数十年的漫漫学术之旅。
我和肯普教授约好在牛津大学三一学院的旅人宿舍见面。三一学院建立于1555年,旅人宿舍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教授热情地把我迎到了二楼朝南的会客厅。客厅的装潢古色古香,楼上不时传来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管风琴乐曲。我们就对坐在南窗边,开始走进达·芬奇的世界。
天才的神奇与真实
三联生活周刊:首先请允许我问两个读者可能很感兴趣的小问题。第一个就是,达·芬奇是否真的是按照网上流传的“达·芬奇睡眠法”来进行多相睡眠(Polyphasic Sleep)的?
马丁·肯普:我想我得知道更多关于达·芬奇的个人生活信息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达·芬奇确实常常秉烛工作。在手稿中他至少提及两次,为了解决一些几何学的问题他工作到深夜,直到蜡烛燃尽,然后到了早上他却发现想出来的解法是错误的。他非常勤奋,也很多产,一直在不停地工作。但我们无法得知他的睡眠习惯,因为没有切实的证据。
1980年12月12日,美国石油大亨阿尔芒·汉默在伦敦拍卖行展出他花费22万美元购得的达·芬奇手稿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他会用什么东西来保持精神充沛?
马丁·肯普:达·芬奇的时代,恐怕真没有。那个时代意大利没有咖啡,没有烟草。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现代人所疯狂崇拜的神奇的达·芬奇,是否和真实的达·芬奇不太一样?
马丁·肯普:达·芬奇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不难想象,关于他的传说也必然非常传奇。如果你仔细研究达·芬奇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绘画的精妙程度,他在各个科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都令人叹为观止,你会觉得比传说中的更震撼。在那个认知有限的时代,一个人的成就如此之多,真的很了不起。一直以来,他就被当作人类文明进程中最耀眼的星星而存在着。他敏锐地觉察到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他认为人是大宇宙中的微缩宇宙,人体的运行是宇宙运行的一部分。因此他非常反感“人定胜天”这种观点。我们只能顺天应人,依存于因果循环的系统之中。这一观念非常重要,与自然作对,必将面临灭顶之灾。达·芬奇非常喜欢观察河流的态势,他把河流称为“水的血管”,而他在研究人体血管的时候,也会把它们与树木的枝叶相关联。他经常会把看似无关的事物相关联,把艺术和自然有机统一起来。他就像一位水利学家,了解水的各种天性,认识到水的无穷力量,不会逆反水的自然属性,而用疏导的形式来治理。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达·芬奇的天才之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丁·肯普: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有着惊人的发散性思维,能够跨越不同的科学领域,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研究。他总是能够从看似不相关的几种事物中找到关联性,这是推动认知进步的关键。比如,在观察水流动向的时候,他说这就像是人类卷曲的头发,然后他通过头发的重量和卷曲的趋向,得到螺旋图案。而螺旋图案又与几何学、力学等息息相关。他的关联性思维是如此神奇,也正因为如此,他总是马不停蹄地做着跳跃式的研究,而无法集中注意力。他所认知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动态十足的有机统一体,但这种思维方式也使得他无法集中精力停留在某一领域。
三联生活周刊:他的发散性思维和他的受教育情况有很大关联吗?
马丁·肯普:他受到的基础教育其实很普通。在进入工作室学习绘画之前,他只上过小学,学了简单的算术和语文。他还自学了拉丁语,他的个人藏书中一直备着一本拉丁语法书。他经常说自己不需要(学习)文字也天生具有文人对文字的敏感性。当然这有点夸张,不过他确实说过他的学识主要通过经验,而不是通过书本。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对那些受教育程度深的人有所抵触,他自认为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人,可他的阅读量一点也不少。
达·芬奇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理解,包括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流体动力学、力学和航空学
三联生活周刊:是否可以这么认为,除了文字,达·芬奇掌握了一般人不具备的各种语言,比如绘画语言、科学语言等?
马丁·肯普:是的,他发展出了非常独特的视觉语言,并且通过这种语言来展示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比如他在解剖学中画了大量的横截图和分离出来的细节图,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这么做。在建筑学上也同样如此,他会画各种平面图和剖面图,在他之前没有人会去那样画建筑图纸。在设计机械的时候也一样,他把各个部件都拆分地画出来。在画人体的时候,他把脊椎骨分离出来,研究骨头之间是怎么连接和运作的。这些视觉语言的创新无疑是空前的。这种方式是他在米兰期间开始形成的。
三联生活周刊:我读过包括你在内的很多学者的研究,看上去达·芬奇的动物解剖图比人体的还要多,特别是禽鸟和马匹的解剖图。
马丁·肯普:这是因为人体解剖在当时有很多限制,而动物解剖在法律上没有障碍。达·芬奇亲自解剖过人体,但机会不多。比如他后期画的人体心脏,其实是根据牛心画成的,好在二者的工作原理差不多。因此达·芬奇会通过解剖猪牛羊等动物来推导出人体解剖。
三联生活周刊: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那么多的大师,为什么达·芬奇在后世眼中是最为神奇的一位,其传奇性几近“半人半神”?
马丁·肯普:因为达·芬奇的多面手特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他之前也不乏一些全才,比如设计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他就精通光学,又重新研究出来透视法,同时还是金匠、雕塑家和发明家,他发明了起重机和运大理石用的船舶。那个时候条件有限,你不可能为了成为工程师而跑去皇家学院深造,因此需要什么都会,才能灵活地应对各种项目。
达·芬奇与这些大师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仅发扬了多面手的灵活性,还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把知识转化成了一种更深入的科学。比如当时一般的工程师不会用物理学理论去解决工程学的问题,但达·芬奇就会。其他人不会像达·芬奇那样,既考虑到美学,又考虑到力学。比如很多艺术家都会解剖,但他们都是为了画得生动才学的;达·芬奇则不同,他想要透视整个人体,从本质上来理解人体结构和运转原理。因此可以说,达·芬奇的视野,既有深度也有广度。当然这也使得他只能不舍昼夜,不断为创新而折腾。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