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4.1 大月氏| 张骞出使西域寻找的大月氏足迹在哪里?

作者:王建新

2019-05-13·阅读时长11分钟

35148人看过
王建新老师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十几年来致力于月氏文化研究,足迹从我国的甘肃、新疆一路延伸到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其成果也成为国际月氏领域研究中响亮的“中国声音”。本讲分为三小节,分别从张骞出使西域与大月氏的所在地之谜、游牧民族的居住方式、大月氏游牧民族独特的喜经商爱和平的特点切入,带我们跟着老师的脚步,去探索大月氏民族的历史踪迹。

4.1 大月氏| 张骞出使西域寻找的大月氏足迹在哪里?

22.7MB
00:0024:46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建新。欢迎和我一起进入《了不起的世界文明》。这一讲,我将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索古代月氏之谜。

我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工作,从2000年开始,为了探索古代月氏的考古文化,我从中国境内的甘肃、新疆,从天山的最东端一直走到了天山的最西端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谈谈我的经历和我的认识。

“月氏”二字怎么读?

中国古代的文献《史记》《汉书》,都记载了有这样一群游牧人,他们是月氏人。“月氏”这两个字,写成月亮的“月”,氏族的“氏”,氏族的“氏”在这里不能念“氏”(shi),只能念“支”(zhi)。但是也有人把“月氏”念成“肉支”(rou zhi)。我觉得“月氏”(yue zhi)、“肉支”(rou zhi)都可以。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要念“肉支”(rou zhi),不能念“月氏”(yue shi),这个大家都记住了。过去很多人的考证,都应该念“肉支”(rou zhi),但是最近这些年也有学者考证,应该念“月氏”(yue zhi)。从中国古代的文字语音来看,我们有一个肉月旁,是不是本身就是“肉”“月”不分的?但是通过我们跟国外的学者交往,我们发现在英语和俄语,还包括中亚的各种语言当中,他们是念成“月氏”(yue zhi)。所以现在我比较习惯用“月氏”(yue zhi),有时候我也还说“肉支”(rou zhi),我觉得都可以,没有必要太纠结

《史记》中的敦煌祁连间是指今天的祁连山吗?

古代月氏人按照《史记》《汉书》的记载,他们曾经生活在敦煌祁连间,后来被匈奴打击而西迁,先西迁到伊犁河流域,然后再次被匈奴支持下的乌孙打击,又迁到了阿姆河流域,就是今天的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带。

这个事件的发生,应该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

由于月氏人的西迁,引发了另一个事件,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或者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它的使命就是寻找西迁中亚的月氏来共同对抗匈奴。这是历史记载的丝绸之路上的重大事件。但是这么多年来,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学文化究竟是什么?哪些是他们留下来的考古学遗存?一直是不清楚的。包括他们在中国境内的考古学遗存,也包括他们西迁以后到中亚的考古学遗存都是不清楚的。

▲张骞出使西域

从2000年以后,我就开始了寻找月氏的考古学文化这条路。首先一个问题:月氏的故乡“敦煌祁连间”究竟在哪里?

按照传统的认识,大家知道河西走廊有敦煌,大家可能想当然就认为应该就在河西走廊。是不是这样子呢?我们看了汉代的文献,包括《史记》《汉书》,还有其他的比如《盐铁论》,对这些文献认真查询的话,我们会发现汉代文献当中所说的祁连山,并不是今天的祁连山。无一例外都是指的今天的天山。所以汉代的敦煌祁连间并不是河西走廊,而是今天的敦煌和天山之间

从文献上来看是这么回事。有一个事件很能反映这个事情。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当时的骠骑将军霍去病攻打匈奴,这一年他打了两仗,首先是春季,第一仗打的是河西走廊的东部,过焉支山千余里,就是今天甘肃省山丹县那一带的胭脂山,打败了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等五王,俘获了休屠王的金人;然后回来休整了一下,又接着打了一仗,在当年的夏八月,也就相当于大概现在的九月。第二仗再次出发,攻匈奴至祁连。这个祁连在哪里?传统的认识认为就是在张掖附近的祁连山,这是不对的。

▲西汉西域诸国图(《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谭其骧主编)

公孙敖为何会失期?

为什么不对呢?因为这一仗除了霍去病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将军叫合骑侯公孙敖。他们两个是率军分兵异道前往。在这个过程当中,霍去病先赶到了,打胜了。仗打完了,公孙敖迟到了。按照汉代的法律军规,他迟到了,失期,按律当斩,因为他还是个合骑侯,废为庶人,拿他的爵位顶了死罪。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说,他们进攻的目标祁连山在张掖的话,怎么分兵异道?公孙敖为什么会失期?关于霍去病的进军路线,因为其中有个关键的点,他是经过居延的。居延的位置,无论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都很明确。我们知道在今天内蒙和甘肃之间的额吉纳旗那一带,在北边。那么如果他要去打张掖的话,那就会先北上,再南下,等于霍去病走的是一个绕的路,那么公孙敖就会直接从最近路了。公孙敖怎么能会迟到?这不合理。如果说祁连在天山就合理了,霍去病走的是草原之路,有水有草,又是骑兵,比较快。而公孙敖走的是河西走廊这条路。河西走廊这条路,特别是到了西部,张掖以西,大片的戈壁,天比较热又缺水,出了河西走廊再往东边天山走的时候,哈密之间还有几百里的黑戈壁,这是很难走的。所以他的道路要难走得多,所以他失期迟到是可以理解的。

▲河西走廊上的阳关遗址 

那么还有一个,关于这件事,《史记》的《大宛列传》,还有《汉书》的《张骞传》,都讲得很清楚。元狩二年这一仗攻,霍去病攻匈奴至祁连,紧跟着下面的记载说什么呢?这一仗打完了以后,匈奴的浑邪王就降汉了。浑邪王降汉以后,“金城(今天的兰州)、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什么意思?出了兰州,进入河西,顺着南山往西走,至罗布泊,匈奴被扫光了。这个南山是什么?南山很明显,河西走廊的南山就是今天的祁连山。那么在这一段记载当中,前面讲的是霍去病攻匈奴至祁连,后面讲的顺着南山,说明今天的祁连山是汉代的南山,那么霍去病攻的祁连山肯定就不是今天的祁连山,是吧?这个是很明显的。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所以,唐代作《汉书注》的大学者颜师古,他认为匈奴人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就是天山的音译。所以在汉代的文献当中,祁连山指的都是天山,没有例外。这个事什么时候搞错了?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他开始搞错,他认为敦煌祁连间,古代月氏人的故乡在张掖酒泉地。

所以我们的工作还是先从河西走廊做起。我们先做了河西走廊的调查,发现河西走廊的环境,如果以张掖为中间点的话,张掖以东(河西走廊东部)和张掖以西(河西走廊西部)的地形、地貌环境是不一样的。

张掖以东是什么样的?是低山(也有稍微高点的山)、丘陵、草原。这里是适合游牧生活的,也确实发现了游牧文化,一直到战国、秦汉时期,有个叫沙井文化,它确实具有明显的游牧文化特征。我认为它很有可能就是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以及他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传。而张掖以西,包括今天的嘉峪关、酒泉、敦煌等等这些地方,是什么样的地貌环境?是大片的戈壁,戈壁上沿着水源、河流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绿洲,我们叫戈壁绿洲,是这样的地貌环境。这样一个地貌环境,和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绿洲,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绿洲,就是基盘不一样,一个戈壁,一个沙漠。

绿洲只适合定居的农业,因为它面积是有限的,不适合游牧经济存在。而古代月氏人从文献记载来说,它是人口达到至少几十万规模的,一个比较大的游牧人群。所以河西走廊西部这样一个地貌环境,是不适合他们生存的。从现在已经获得的考古资料来看,无论是史前时期还是历史时期,在河西走廊西部,从来没有一个大规模的游牧人群存在过。因为河西走廊西部不适合游牧人的生活,所以月氏是不可能在这存在的。

那么他们究竟在哪里呢?坐标点要发生变化,到天山去,所以我们就寻找到了天山的最东端:东天山。在东天山地区,我们做了将近20年的工作。

▲天山山脉

月氏人的迁移

大致时间上,按照《史记》《汉书》的记载,是在匈奴的老上单于期间,即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60年,这十几年期间,匈奴人对月氏人发动了毁灭性的打击,应该是一种偷袭。这样偷袭的过程当中,把月氏王给杀掉了。月氏王的头颅后来还变成了酒器,盛酒。而且在后代,月氏王的头做成的酒器还被作为祭祀、举行重大活动的东西,那是月氏王的头,后代还在用,到东汉时期还在用。西藏也有这种习俗,在西藏后来我们知道用人头做酒碗,可不是一般人的人头,很多都是高僧的、喇嘛的、贵族的。有时候把人头骨还镶上金边,拿来盛酒、祭祀,搞宗教活动。后来的文献还记载到,月氏王的头作为盛酒器还在用。

月氏王被杀掉了以后,大部分的月氏人就被撵走了。他们一开始是跑到了伊犁河流域,伊犁河流域的上游在今天的新疆境内,下游已经到了哈萨克斯坦,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月氏人一开始迁到这里,这个地方,原来是塞人(西方称为塞克或者萨卡,中国文献记载是塞人)的居住区域。那么月氏人进到这里以后,迫使塞人迁走。这个事件大致发生在公元前174年到160年之间,匈奴老上单于在位期间,究竟哪一年没法说准确了,有个十几年的范围已经可以了。

但是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月氏人的宿敌乌孙人,本来他们都生活在敦煌祁连间,也就是说,他们都生活在以东天山为中心的区域。乌孙人在匈奴人的支持下,又打到了伊犁河流域。这发生在什么时候呢?这跟张骞出使西域有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张骞出使西域,他哪一年走的?文献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这个年代是可以推出来的。张骞出使西域不久,就被匈奴人抓住了,在匈奴待了十年,而且娶妻生子。匈奴人放松警惕了,然后他又悄悄地逃脱了匈奴的控制,去完成他的使命。

他什么时候出发的?在他出发的时候,被匈奴抓住这个阶段,月氏人还在伊犁河流域。为什么这样说?当时匈奴的单于是军臣单于。军臣单于对张骞说了一段话,大概意思是:月氏人在我们的北边,你想越过我们去找月氏人,可能吗?比如我们想越过你们汉王朝,去跟南边的南越国,现在广州那一带发生关系,你们能答应吗?注意,军臣单于说,月氏人在他们的北边。如果说这个时候月氏人还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话,还可以说在北边,西北方向。如果他们已经到了阿姆河流域的话,应该无论如何不能说在北边了,是西南方向。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图

张骞在匈奴待了十年,后来到了阿姆河流域又待了一年多,中间还有在路上走,他回来又被匈奴抓住了,前前后后,他在匈奴待了一年以后,公元前126年冬天军臣单于死了,他趁着军臣单于死,匈奴发生内乱才逃脱。冬天不可能跑,他应该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公元前125年,才从匈奴逃脱返回长安。那么文献讲了,他这次出使整个的过程是13年,公元前125年往前推13年,就是公元前138年,这应该是他出发的时间。也就是说,公元前138年的时候,月氏人还在伊犁河流域,等到张骞在匈奴待了十年,再去找月氏人的时候,月氏人已经到了阿姆河流域,它到阿姆河流域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128年、127年了

所以我们大致能推测出来,在公元前138年到公元前130年左右这个期间,可能月氏人从伊犁河流域迁到了阿姆河流域,这都是推算出来的,不可能精确到哪一年,但是有个大致的年代范围。

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是这么一个过程,也是历尽千辛万苦。他到达了阿姆河流域,找到大月氏,他的使命是要联合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但是他待了一年多也没有说服月氏人,月氏人不想再和匈奴打仗了。所以他只好返回。返回的过程当中,他害怕再次被匈奴抓住,怎么办呢?文献记载:“并南山,欲从羌中归”。什么意思?顺着南山就包括了昆仑山,现在的祁连山,想从青海回来,结果又被匈奴抓住了,在匈奴又待了一年,最后才返回长安。这是他的一个经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这么一个经历。

月氏考古的脚步

在东天山地区做了差不多十年的工作以后,2009年,我们为了确认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为了这个学术目标,必须去找到西迁中亚的大月氏的遗存,去和东天山的游牧文化遗存进行比较。这样我们进入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从2009年开始,包括在2011年、2013年都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考察活动。到了2013年的年底,我们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正式组成了中乌联合考古队。

在多年连续调查的基础上,2015年下半年,我们开始选择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市西南20公里处,有一处山前的遗址叫撒扎干遗址,是个游牧聚落遗址,也有墓葬,也有居住遗迹,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发掘了五座小型墓葬和一座大型墓葬。

这个工作从2015年下半年持续到2016年上半年。那么通过发掘获得的资料跟已有的过去发现的资料的对比,包括在哈萨克斯坦的西南部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北部,还有包括撒马尔罕盆地其他一些遗址的发现,我们发现这个区域的文化有很强烈的一致性。虽然是游牧文化,但是它和北边的文化有强烈的一致性。那么关于这个区域中国文献有记载,它和中国文献记载的古代康居(也是个游牧国家)的分布范围是一致的,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认为在撒扎干发现的这些游牧遗存,跟月氏的时间差不多,也是公元前后了,应该是古代康居的遗存。那么有人就问了,你们找月氏的怎么找到康居去了?仍然很有用,很有意义,为什么很有意义?它告诉了我们古代康居分布的势力范围,已经到达了撒马尔罕盆地的南缘了,西天山的北麓了。如果我们要找古代月氏的遗存,还要再往南到西天山以南,巴克特里亚去找,这是一个重要的界线。

所以2017年,我们继续调查。包括2016年下半年,我们继续在西天山以南调查,那么又发现了其它的一些游牧遗址,包括后来2017年就开始发掘的,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有个拜宋市附近的一个遗址,叫拉巴特遗址,进行了发掘。在这里我们一共发掘了90多座小型墓葬,它是在山前地带分布的游牧人的墓葬,这些墓葬和过去在塔吉克斯坦,苏联时期俄罗斯的考古学家发现的墓葬都是很相似的。它们都分布在阿姆河以北的北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河旁平原周边的山前地带。

▲拜宋市游牧文化遗址

它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第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墓葬形式,也是流行右侧有偏室的偏室墓,巴里坤也流行,东天山也流行,是一样的,直肢葬也是一样。它的分布地域在山前地带,具有明显的游牧特征,也是一样。所以从文化特征上,从时间范围,我们现在发现的墓地大致时间也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空间范围跟古中国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人分布的范围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判断,以拉巴特遗址为代表的,包括过去的塔吉克斯坦南部发现的这些遗址,它们是代表了同一考古学文化,应该就是古代月氏人西迁中亚以后留下来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本节内容就到这里,本节音频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到文稿中去查看,下一节我将为大家介绍古代游牧人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怎么样进行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

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王建新

发表文章5篇 获得44个推荐 粉丝67人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了不起的世界文明

跟着考古队长重返历史现场

411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