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2019-03-06·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974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多波段收音机”
相比于他人“百科全书”的称赞,李学勤更愿意将自己比作“多波段收音机”,往左一拧是中波,往右一拧又到短波,可以随时进行各种调换。刘国忠是李学勤的学生,1994年开始跟随李学勤读博。那时候,李学勤还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任所长,他喜欢把学生叫到家里来上课。
刘国忠和另外两个师兄弟,三个人每周三下午就从建国门的社科院宿舍坐车到李学勤家里上课,每节课时间有三到四个小时。刘国忠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另外两名同学则在不同的领域。每次,李学勤先跟他们讨论一下最近的研究进展,学生随时提问,随时回答。刘国忠说,那时就可以看到先生前一分钟在从事甲骨学的阐释,而后一分钟就可以马上转入对清代学术的探讨。“他能随时随地钻进冷僻深奥的研究中去,又能随时随地走出来,了无滞碍。一个人,如果研究面很广,必然会在精的方面受到影响和局限,但李先生不一样,他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一流的成绩。”刘国忠告诉本刊记者。
讲课就是在李学勤的书房里。刘国忠说,李学勤有个习惯,凡是用的书,都放在手边。用不到的书,家里没地方放了,就全部捐给历史所。李学勤酷爱读书,他的大学同学钱耕森读书时曾到李学勤家拜访,他还记得,李学勤的书房四壁都是书架,上面摆满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它不像一个低年级大学生的书房,倒像一个研究生,甚至是大学老师的书房呢!”
李学勤出生于1933年。他4岁开始记事,当时正逢“卢沟桥事变”。他还记得在街上见过宋哲元部的二十九军,还记得他们军服的颜色。他的父亲在协和医院饮食部工作,任副主任一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住在金宝路东端的李学勤家怕被轰炸,他们就去协和医院附近父亲的工友家避难——协和当时属于美国管理,日本人不敢轰炸。到现在,李学勤还能回忆起母亲背着他爬战壕,抬头能看到日本飞机的情景。很多人都离开北平去避难,清华、北大也南迁昆明。李学勤的父亲因为工作,不能离京。他们的家也被管制了起来,“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日本兵过来看看”。
这一系列的动乱并没有阻挡李学勤读书的热情。他没钱买书,家旁边的丹桂商场聚集了不少书店书摊,他就去那里看书。远处的隆福寺和琉璃厂是北平古旧书业的中心,李学勤没钱坐车,只能步行去,从西琉璃厂的商务印书馆开始,直到杨梅竹斜街的中华书局,有足够的书店可以逛。他只买旧书,看完了再来卖。去得勤了,店主、摊主都与他熟了,称他为“刘学生”,“我想要什么书他们都帮我留心”。
李学勤是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班里只有8名学生,李学勤和钱耕森同龄,班里最小。钱耕森记得,当时的李学勤人瘦长,背略有点弯,一头黑发浓密柔软乌亮,梳成一个分头,面庞瘦长,两个眼睛挺有神。
发表文章155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838人
哈哈,天下天鹅一样白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