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9-03-06·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57个字,产生3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李小白
“我不跟他们似的那么着急毕业,现在多好啊,就算是混日子,在学校里混感觉都比在别处混牛得多。”老杨和我坐在学校酒吧里的一张沙发上聊天。晚上10点半,正是酒吧里人最多的时候,放着音乐,每个人都很吵,我们俩挨着坐,想说点什么也得扯着嗓子喊。老杨跟我说他不着急离开学校,所以也没准备简历和面试为投身职场做准备。我心有戚戚,于是又去柜台买了两品脱的福佳白啤酒。
无数个沉醉的夜晚
我自认为是个好学生,证据之一就是在念大学的时候从来都没进过酒吧。看到大街上那些灯红酒绿的场所,感觉都是“社会人”出入的地方,我从没进去过。有时候想喝点啤酒,我也顶多是买几瓶三块钱一瓶的在宿舍里和同学一起喝。直到出国念研究生,我才知道喝酒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甚至是一个人的生活本身,都可以大致围绕着喝酒来进行——不得不说,这对我是一种鼓舞。比如我宿舍楼下的这家酒吧就是学校开设的,不为赚钱,只为活跃学生的晚间生活,学校提供补贴,酒水卖得比超市还便宜,要有本校的学生证才能在这里消费。酒吧也主要是由学生运营——买酒卖酒、吧台经营、账务管理,所有的工作都是学生在做,因此也格外受学生欢迎。每晚9点到11点,这里可以说群贤毕至,堪称学校的名利场。
当任酒吧委员会的主席是一个德国人。或许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或是盲目的民族自豪感,自打他上任,学校酒吧里的啤酒就以德国啤酒为主。例如全世界到处可见的贝克啤酒(Becks)、小麦味道浓郁的艾丁格(Erdinger),还有几款我叫不出名字的德国黑啤酒,可这些啤酒喝起来口味相似,感觉是换汤不换药。我和老杨把这归结于德国的啤酒纯酿法,限制了德国酿酒人的思路。相比之下我们更喜欢喝比利时的修道院啤酒(Abbey Beers)。几百年来,比利时的修道士们除了敬拜上帝,就把大把的时间投入到钻研酿酒技术上,勇于添加各种香料,口味各有不同,真算得上是比利时一绝。
我和老杨聊着我们能想到的一切话题,白天在学校里的八卦、同学之间的恋情、与各自导师的关系……不知不觉喝完了手中的福佳白。当当当!这时从吧台处传来响亮的敲击声,意思的已经时至夜里10点半,根据法律到了11点酒吧就要关门,要买酒的同学须尽快。老杨过去买了两瓶至美(Chimay)和两瓶莱福(Leffe)啤酒,它们都是来自比利时的修道院啤酒。我拿起一瓶和老杨手中的酒瓶轻轻一碰,一口喝下去半瓶。
“这一阵子酒喝了不少,对比利时修道院的历史了解也大有长进。”我和老杨开玩笑地说,语气模仿的是电影《活着》中福贵少爷的台词:这一阵子账欠了不少,字也练得大有长进。我和老杨是好朋友,又都自认为是学校里的异类,对周围的同学和朋友多不以为然。我俩白天各自都要在实验室里忙活,到了晚上就会觉得冷清,十有八九会聚在这间酒吧喝酒,算是抱团取暖,不过就算老杨不来,我也会自己来这里坐坐。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19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