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我不追求与世隔绝,把手机隔绝就够了

作者:杨璐

2019-03-06·阅读时长9分钟

864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53个字,产生10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印度尼西亚当地年轻人在街边玩手机(视觉中国供图)


我专门买了一个锁手机的盒子,它后来落满了灰。等我因为要写这篇文章重新想起它的存在时,已经没了踪影。它就像我心血来潮买过的那些完全没用的东西一样,被我妈扔进了杂货间。

去年秋天,为了写睡眠的封面文章,我在朋友圈征集采访线索。我的朋友冯铮说,他觉得很多人的睡眠和焦虑问题都跟手机成瘾有关系。“我主要觉得,当你放下手机,生活会特别不一样。”冯铮当时跟我讲。冯铮是个特别有想法的人,很早就有个微博大号“纽约吃货”,对社交媒体的玩法轻车熟路,为了传播他这个理念,冯铮还在微博上搞过“放下手机24小时”的活动,就是说从周六中午到周日中午,参加活动的人远离手机,感受生活。

除了这个活动,冯铮还找到一个叫做“Kitchen Safe”的盒子锁手机。这个盒子用的是时间锁,就是你把手机放进去,调好开锁的时间,不到时间打不开,除非把盒子砸碎了。冯铮每天晚上10点把手机放进盒子里,那个时候已经没什么必须马上处理的信息,然后就看看书,自然就睡觉了。睡眠质量也变好了。

冯铮还没把这件事讲完,我就从淘宝上搜到一家海淘店,下单买了一个,489元。冯铮说,他在朋友圈里推荐过这个东西,但是响应者寥寥,毕竟价格不便宜。

我为什么有这么大劲头呢?

理智上,我很早就对智能手机警惕了。我读过一本书叫《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意思是说,互联网的消息推送、超链接和多媒体呈现方式不断地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频繁地打断我们的思路,让我们没办法深度思考。更可怕的是,人的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互联网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不仅让人有意识地思维中断,还会让人在潜意识里思维中断,就是以后再也没办法进行深入思考了。

我从事的工作是一个必须依赖深度思考的工作。我被这个工作吸引也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深度思考能力,并以此为乐的人。这样的研究结论实在惊悚。我又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按照基因检测的结果我携带了8个更易焦虑基因中的5个,是人群中占比稀少的,更容易焦虑的人。焦虑其实是一种恐惧,任何事情我都会想一个最坏的结果。《浅薄》里写,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把记忆外包给搜索引擎,反正想用到什么可以随时上网查找。但我自从看了这样一本书后,我甚至背过一段时间的诗词,刻意训练自己的记忆力。我也一直坚持做采访笔记,我有录音文稿,很少用,写稿主要依靠采访笔记和记忆。这在从前是工作习惯,现在也是恐慌记忆力变差。

《浅薄》出版于2010年,这个年份后来反复被回忆,因为那一年苹果推出了iPhone 4,被看作是移动互联网的开端。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智能手机对生活的碎片化影响愈演愈烈。PC机时代,你要坐在电脑前才会受到弹窗和超链接的影响,可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是随身携带的,短信、微信、邮件、APP的消息推送等等每天此起彼伏地打断你。

犹嫌不足。我的不少选题跟移动互联网相关,知道衡量产品好坏的重要指标是日活高和黏性高,这就需要借鉴人类上瘾的心理机制来设计。有一本书叫《欲罢不能》,它的中文副标题虽然叫“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可如果看封面上的英文标题,其实就是“那些让我们上瘾的技术和生意”。

上瘾的根源是大脑中有一块叫做快感中枢的区域,也就是说生理结构决定了每个人都有上瘾的可能性。它的原理是当人们偶然做一件事的时候,快感中枢被偶然刺激到了,分泌了大量令人愉快的多巴胺。当你再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快感中枢就让你的大脑去学习,以便可以重复获得这种愉快。然后,大脑就对做这件事产生期待,再然后就是渴望,也就上瘾了。

产品经理们把上瘾的生理过程应用在产品设计上,它甚至都不算商业阴谋。有一个比较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叫做“游戏化”,就是让人们像沉迷游戏一样爱上目标事物。我从前做《王者荣耀》选题的时候采访过国内游戏研究学者刘梦霏,她觉得“蚂蚁森林”和“微信读书”就是很典型的游戏化产品。《欲罢不能》里把“令人沉迷”的手段总结出来。它要有诱人深入的目标,让人在初期尝到一些甜头;有及时的反馈,比如说《王者荣耀》里每次攻击时的声音就是最典型的一种,挑战逐渐升级;有悬念;最后就是社交互动,比如说点赞。

文章作者

杨璐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35个推荐 粉丝2890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上瘾

愉悦与陷阱

853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