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斯特拉文斯基的《乌木协奏曲》

作者:爱乐

2019-02-13·阅读时长10分钟

59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272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赵雨暄)

20世纪 40年代,当身陷纳粹集中营的梅西安以一首《时间结束四重奏》对话耶稣,当肖斯塔科维奇在斯大林与法西斯编织的枪林弹雨中以《第八交响曲》谱写悲戚,当勋伯格提笔《华沙幸存者》,以淋漓笔墨喷射出的犹太民族撼人心魄的愤恨时,远在美国的斯特拉文斯基似乎并没有被这场硝烟与战火灼伤。1945年的《乌木协奏曲》着实与任何沉痛的话题无关。反而,与早期的三部代表作相比,这部作品中则是少了些傲慢,多了些单纯与明媚;少了些粗暴,多了些典雅与热情。这也正是迎合了新古典主义“艺术至上”的理念,脱离开社会与政治,音乐便既不是鲜花也不是利刃,它只为实实在在的听觉感受,是返本归真。

盛名之下的转身

或许我们都会认为, 20世纪初的“俄罗斯时期”是斯特拉文斯基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的相继问世,已经使他戴上 20世纪音乐大师的冠冕。而当《春之祭》在巴黎的首演引起了如火山爆发般的震动后,他又突然笔锋一转,喊出“回到巴赫”的口号,继而投身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创作中。有人说,他发起了 20世纪音乐的一场革命,但他却否认自己是一位革命者。我想,他的音乐应该是与他的人生一样,不甘停驻在某一点的。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7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斯美塔纳

58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