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老街与山居

作者:王珊

2019-01-09·阅读时长5分钟

231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843个字,产生1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茑舍”的合伙人杨慧娟(黄宇 摄)


老街里的民宿

茑舍是我在松阳拜访的第一家民宿,也是夏雨清在松阳开的首家民宿。这个莫干山民宿的发起人很看重民宿外面自然环境,“松阳有一种隐世的美丽”。他告诉我,他到松阳后,认为松阳将成为下一个莫干山,正是源于此。茑舍的周围却没有这样的环境,它位居松阳县城中心,从这里出发到达有景色的地方都需要驱车出门。

茑舍是当地政府给夏雨清推荐的。它原本是当地的一所小学,后来还用作幼儿园。学校合并后,宅子一直废弃着。开民宿之前,夏雨清在茑舍出门右转的南直街上开了一个杂货铺,开发一些当地的物产进行包装售卖。杂货铺里还有书店、茶室,装修得古色古香,吸引了不少当地人和外地人过来。选择在老街做民宿很大程度上是考虑距离杂货铺很近,方便照看。茑舍就在这条街的街尾。

茑舍的木门宽不到两米,招牌也不显眼。但门打开的一瞬间,大概只有“别有洞天”几个字可以形容了。很难想象在这条只有两米宽的街边还有这么大的院子存在。走进去,空间更加阔绰了起来,院子里有水塘,里面还养了鱼,草木点缀在两边。天气好的时候,天色、草色点缀在池塘里,显得院子更加娴静。茑舍的合伙人杨慧娟告诉我,一些客人刚来时,车开到南直街巷口,都不愿意下车,因为觉得这样的街道里不可能有好的民宿。“咱们派一个人跟我们去看看。”杨慧娟说,看过以后,客人便都住了进来。

茑舍是一个可以让人停得住的地方。坐在房间里,透着窗户看着院子里的一面天色,人便觉得自在起来,如果翻上一本书,感觉更不错。我住的房间在一个小院子里,是以前小学的辅助用房改造的。小院只安排了三间客房。除了手里的房门钥匙,茑舍还给了我一把小院的钥匙。出门归来,拿着钥匙开启大门,有种回家的感觉。


“茑舍”一角(黄宇 摄)


如果能去逛一逛老街则是更好。南直街是一条明清老街,也是县城原本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以往,十里八乡的松阳人都会跑到这里做买卖。但随着松阳县城的发展,这条老街上的热闹逐渐稀薄了起来。这两年经过改造,老街又热闹了起来。打铁的、卖草药的、做棕榈床的,还有几家秤店,多是手艺人,跟以前去的其他地方的老街完全不一样。这倒是让我充满了好奇。

在松阳检察院工作的郑忠民就在老街上长大。他又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从2010年开始,他开始对松阳老街的店铺以及生活在周边的居民进行采访拍摄。他还写了一本专门记录的书。郑忠民告诉我,松阳县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积淀了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所以手工业态也很丰富,但在城市文明和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老街的传统行业已经或者正在走向消亡。

郑忠民几乎可以说出老街上任何一家老店铺的历史。街上的棕板床店是黄维炳开的,这是松阳最后一家棕板床店。黄师傅是在武义学的手艺。起初,黄师傅是在松阳棕板厂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弹簧床垫还没有流行起来时,棕板床很火。黄师傅就自己开起了店面。但2005年之后,由于人们使用习惯的改变,这几年每年的生意已经不足百笔。黄师傅曾经告诉郑忠民,如果一个行业月纯收入少于2000元,这个行业就要遭到市场淘汰,因为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

老街上还有个做秤的师傅,姓胡,是从永康过来的。对于农耕为主的松阳来说,杆秤是每家每户的必备品。做秤的胡师傅是当地有名的诗人,他的秤杆边常年放着笔和本子,灵感来了,胡师傅就会将诗记下来,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不过,随着电子秤的兴起,杆秤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郑忠民告诉我,很多老手艺人之所以还在干原来的工种,更多是出于一种无奈,他们大都五六十岁,已经很难去开始一门新的营生。

逛老街的过程,就像在翻一本关于松阳的历史书。每一个店铺门面都不大,有的可能就只有一米多宽。这里的手艺人的人生却是松阳发展的缩影。这两年很多人会跑到老街来转一转,看一看过去的模样。杨慧娟每天都会去老街上溜达一圈,淘淘宝贝,然后在朋友圈上推荐一番。老街上的居民很愿意跟她交流如何能够做一些产品和包装的创新,以能够符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老街,也在慢慢地活起来。

文章作者

王珊

发表文章155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838人

哈哈,天下天鹅一样白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民宿,远方亦故乡

洋房、胡同、山居、古镇、汤屋

999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