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梓辉
2019-01-09·阅读时长1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658个字,产生4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新上海人的老上海梦
采访的地点被安排在了“昔舍体验中心”,这是任培颖和她的同事们现在办公的场所。初听这个名字,我还以为它会在上海的某一栋现代化写字楼里,没想到下车之后,竟发现自己已身处一片西洋式的花园别墅建筑群中。
找到对应的门牌号,那是一栋青砖红瓦的三开间小洋楼,楼下带一个小花园,大门前方有三级青石阶梯,两侧还建有四根欧式廊柱,朱红色的木制门窗则为它的西洋风格添上了中式特色,让我确信自己是在上海的静安区而非某个欧洲国家。任培颖的台湾同事Ryan将我迎了进去,用他特色的台湾腔告诉我:“前两天,我带我的台湾朋友来这里逛了一下,他们也和你反应差不多,都在说‘你这里也太夸张了吧’。”
Ryan加入任培颖的团队刚满一年,在此之前,他根本不知道上海还有这种建筑,以为上海都是外滩的样子。去年年初,任培颖的团队招人,因为自己的朋友当时正租住在任培颖的民宿里,Ryan被朋友推荐加入了进来,成为这个民宿改造团队的一员。
能看出来Ryan和我一样仍惊异于这栋建筑的独特性,他如数家珍般向我介绍这房子的历史,比如它建于整整100年前的1918年,最初的主人是当时花旗银行的上海董事,而它现在的主人则是来自河北的年轻人任培颖以及她所建立的民宿团队。
任培颖不是上海出生的本地人,2000年,她从家乡考入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那里一直读了8年书。在上海待久了,她心里存了一个念想,那念想来自于她的专业要求。上学的时候,她在周末经常要做的事是去上海曾经的租界区走街串巷,把那些老建筑的门窗、墙面等设计拍下来,因为觉得上海文化和历史的精髓都在里面。从那时起,她就觉得自己的家应该是在一个这样的老房子里面。
所谓“老房子”,大概是对上海几种传统建筑类型的统称。从清末出现的石库门建筑,到20世纪初期出现的联排别墅式的“新式里弄”,再到几大外国租界区的花园式洋房。如今,外来的游客和年轻人分不太清这些,他们热衷于到“新天地”和“田子坊”这样的城市复兴项目中见识老上海的风貌,这两大传统建筑区所改造的商业体已经成为上海的新地标,也被视为国内成功的旧城改造案例。
解放前,这两片区域都曾属于法租界。对于法租界的特点,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城市建筑的荷兰学者格雷戈里·布拉肯(Gregory Bracken)做了有趣的总结,他说:“法国人由于来得较晚,只能将就着拿别人剩下的地块,但他们把法国人的做派带到那里,并把它发挥到极致——如今的法租界是上海最精致的区,那里有最漂亮的别墅和公寓楼,以及最别致的商店和餐馆。”
以住宅为例,在法租界,占据主流建筑形式的是花园风格的里弄房,上海本地人将这些房子简单地称为“洋房”。这些住宅以里弄房为模板,但带有宽敞的花园,并深受西方风格影响。而我采访时身处的那栋青砖红瓦小洋楼正是这样一栋“老洋房”。
显然,这样的建筑在其诞生之时就不属于一般老百姓。任培颖毕业后加入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了一个年轻的“新上海人”。如她身边的同事一样,她也和自己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丈夫在单位附近买了一套房,它位于一栋建造于世纪之交的六层普通居民楼里,没什么特别的,也不需要改变。
但当条件成熟时,一些埋在心底已久的念头开始抑制不住了。2012年,工作四年的任培颖开始在法租界寻找合适的老洋房,她的目标是重新打造一间自己的家。“我们当时住在同济那边,但从我们内心出发,我们一直希望的都是能住在这种真正的老上海的空间里,因为住在这种老洋房里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梦想。”
但在现实中,当我们真正走进一座百岁老宅时,大多数时候看到的场景并非想象中富丽堂皇、精致典雅的民国大户人家风格;相反,屋内的景象经常会让我们在推开门之前所怀有的期待全部落空。
之前在法租界的愚园路闲逛时,我曾漫步进入一座外观保存十分完好的英式老宅,它外面的青砖廊柱古朴典雅,保存十分完好;但推门进入后,长时间缺乏维护的木制楼梯和门窗布满了灰尘与污渍,蜘蛛网随处可见,每层公用的厨房杂乱不堪,一片繁华尽去的落寞之感。其间甚至有一只黑猫从楼梯间的杂物堆放处突然一跃而出,惊出人一身冷汗。
住在这栋楼二层的一位爷爷被木制楼梯吱吱的上楼声引了出来,推开门与我搭话。96年前,他的祖父修建了这栋楼,百年时光荏苒,他们这个大家族只剩他还住在这栋楼里,他的儿女已经搬到了其他的新式高楼里生活,其他的几间房子也已租了出去。只有还在使用的原装意大利门锁和窗户无声地表达着老人淡淡的家族荣耀。
与我的感受相似,任培颖在南京西路遇到的第一间老洋房也呈现了极大的内外差异性。“虽然我们从外面判断很好,但是很多房子里面都很破败。”后来我们才得知,原来当地区政府会负责维护这些老建筑的外观,建筑内部则要自力更生。在这样的老洋房里参观一下倒能满足我们不少人怀旧的情绪,但若要长时间住在里面,恐怕会与现代人习惯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毕竟一层楼内的几间房都得共用一个卫生间和厨房。
任培颖后来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来改造那间40平方米的老房子。那是一栋完工于1928年的花园洋房,建造者是曾担任中华民国外交总长的伍廷芳。解放后,三层的洋房被划分给了几户人家居住,任培颖从一位老阿姨手中租下了其中的一间。
作为专业的建筑设计师,她将老房子的改造分为两部分。第一步是修复,她需要将老房子原来的门窗和地板全都拆下来,这些木质结构早已变形,为了尽量恢复历史原貌,她要把这些都送去维修;原来的泥草墙体也已全部朽掉了,她把墙体全都铲到原始的木质结构层,再做整体的加固。这个过程就用去了她大概两三个月的时间。
当整体修复完,才是真正的改造装修工作。除了每家不同的设计风格外,所有老房子改造的最大的难题是卫生间和厨房的管线改造,毕竟作为成长于新时代的年轻人,独立的卫生间与厨房几乎是生活必需品。为此,他们必须要重新设计管道,让自己新的管线能接到市政的管线中。最终,花了大约10万块的改造费,他们在老上海拥有了一间体现自己心意、属于自己的老房子。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24个推荐 粉丝355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