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狗十三》:被驯化的青春

作者:宋诗婷

2018-12-12·阅读时长8分钟

252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101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电影《狗十三》剧照


爱因斯坦与爱因斯坦

“他们真觉得我傻吗?直到现在我也没得到一个答案,特别希望有当事者能跟我分享一下。”《狗十三》的编剧焦华静愤愤不平的是电影里那场集体性指鹿为马,来自她的亲身经历。初中生李玩的狗爱因斯坦走失了,她情绪激动,把一家人折腾得不轻,大人们为平息这件事,找了只和爱因斯坦很像的狗,骗李玩说,狗找回来了。“一开始我姐还站在我这边,但她是个没主意的人,很快就叛变了。那种势单力薄啊,那一瞬间你就觉得,所有人都是僵尸,太恐怖了。”电影里,李玩重新经历了焦华静少女时期所经历的这一幕。

看似是桩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在当时,它对一个少女价值观上的震撼是巨大的。不仅是真假爱因斯坦,《狗十三》的剧本创作很多都来自焦华静的亲身经历。这是她的本科毕业作品,算起来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独立创作的电影剧本。少女李玩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她随爷爷奶奶生活。那是一个长相普通、瘦瘦小小、心里挺倔的女孩。贯穿电影始终的线索与一只叫爱因斯坦的狗有关,养狗、丢狗、找狗,再一轮把狗送走,少女李玩终于“懂事了”,听话了,走在路上遇到真正的爱因斯坦,她也再不相认。

“我刻意多着墨的部分是大家对矛盾本身的视而不见。”焦华静有过太多类似的经历,她也曾郑重地和父亲提要求,打算好好谈谈。但孩子鼓起勇气说的事,大人转身就忘了,或者觉得也没那么重要,整个青春期,她都没等来和父亲的那场谈话。

这是太典型的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好像谁都在努力迁就和付出,谁站在自己的立场都没有错,但搭在一起就漏洞百出,电影里充满了类似的矛盾。李玩喜欢物理,爸爸逼她参加英语兴趣小组。女孩子的名字随便起起,男孩要慎重。爷爷奶奶宠是宠着,但也真搞不懂孩子想些什么。爸爸哄李玩的方式是给钱或者买个礼物,打起孩子来是真打,哄是真哄,爱可能也是真爱。遇到弟弟出生、爱因斯坦走失这类大大小小的家事,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给个甜枣,瞒住孩子。

“这剧本倒不是说多批判,就是撞你撞得特别厉害。”最初看到剧本,曹保平觉得惊喜,“很少有学生能在毕业作品中交出这么成熟的剧本。”曹保平尤其觉得剧本里那些小细节有意思,李玩坐在窗台边吃面,把一筷子面条吊在空中吹,孩子和狗吃同一锅猪肝拌饭,“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这些好玩的细节”。

在导演《狗十三》之前,曹保平从未想过自己要拍一部青春片,毕竟,无论是《光荣的愤怒》《烈日灼心》还是《追凶者也》,都是男人的电影。《李米的猜想》周迅是主角,但这片子也披了层男性思维的悬疑外衣。《狗十三》里小女孩的青春心思离他太远了。“我更多地是从父亲的角度带入这个故事。”曹保平说,让他感到“撞得厉害”的是电影里所有人站在自己立场的那种“想当然”,大人有大人的苦,但他们觉得对孩子的好不一定是真的好,有些孩子是作了点,倔了点,但那些“懂事了”的孩子又经历过什么呢?

“它挑战的可能就是所有家庭,所有父母、孩子视角下的那种习以为常。”曹保平说。

文章作者

宋诗婷

发表文章218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839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未来学校

如何让孩子成为“未来之人”

881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