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实体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稳预期”

作者:黄子懿

2018-12-05·阅读时长16分钟

104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201个字,产生4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张雷 摄)


中国制造:体系已完备

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评价这些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在哪儿?

黄群慧: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发展成就有好多值得书写,但制造业可能是其中最浓重的一笔。从衡量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制造业应该是最突出的。

因为40年来,我们的经济总量到了世界第二,相当于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60%多点,占全世界GDP总额的15%左右。但从制造业总量上看,我们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6年,中国制造业的年增加值就达3万多亿美元,美国约为2万亿美元,排第二,日本是9000多亿美元,排第三。从量级来看,中国非常大。

从增速来看,到2016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GDP增速平均是9.6%左右,但制造业平均增速在10%以上。作为第二产业,工业统计口径比制造业口径略大一点,包括原材料、煤炭、水电等公共服务。即使按照工业口径,增速还是高于GDP平均增速的,在三大产业中增速最快。

三联生活周刊:但从目前来看,制造业遇到了很多瓶颈,发展相对较粗放,大而不强。原因何在?

黄群慧:为什么要搞供给侧改革?就是因为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一直存在。目前,实体经济供给结构矛盾还较为突出:中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剩、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

从产业结构上看,重化工、钢铁、建材这些产业,相对于需求来说早就是产能过剩,但我们能力又很大,一时间扭转不过来。这些是现在需求不大的产业,而我们需要的诸如经济转型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所需的高附加值、高技术行业,供给能力还是不充分的,不是说完全没有,只是相对于需求来说仍有很大不足。另一方面,即使是传统行业里,那些高附加值环节,或产业价值链上高利润的那一块,我们占有率也是不足的。比如,芯片就属于信息产业里的一个关键链条,但我们很多企业还做不出来。

搞实体经济的人常用一个词,叫“工业四基”,这个词最能说明问题。所谓“四基”,就是指关键基础原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四基”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提升的瓶颈,我们的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对外依存度比较大,其中50%的机械核心基础零部件依靠进口,一些关键工作母机、高端医疗设备、高端精密仪器及其核心元器件也主要依靠进口。比方我们C919飞机搭配的铝等原材料,90%都是来自国外,虽然是我们自己独立产品设计的,但很多东西做不出来,不少关键基础工艺也依靠进口。提升“工业四基”能力这个任务涉及整个创新生态完善、产业环境改善等各个方面,不是短期投钱就能解决的。

三联生活周刊: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人口红利”已经快没了,这种情况下,什么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黄群慧:从供给角度看,中国是全球产业门类、产业配套体系最完善,制造产品种类最丰富的国家。这些年我们发展出非常完整的生产体系,配套能力非常强,这是其他国家少有的。工业生产最大的特点就是迂回生产,指的是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不是从头到尾一个企业生产,而是被拆解成无数工序,拆得越细,成本越低,所以要充分分工,一个企业只生产其中一个环节。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生产的情况下,谁的配套能力强,谁就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中国这种工业迂回生产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也是一个成就。“人口红利”在减弱,但工业生产是我们很大的优势。

在技术层面,我们慢慢也有了演进型技术基础。最开始我们走的是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比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储备要强,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有一些突破,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载人航天、量子科学、高性能计算机等很多关键领域都有了突破,只是关键的核心技术和原材料还有缺失。这些能否逐步转化成核心竞争力,还需要一个过程,但至少有基础了。

从需求侧看,中国有13亿人口,实体经济是最基本需求,拉动力强,内部市场非常大。像BAT这种级别的公司,其实也是市场造就的。

文章作者

黄子懿

发表文章75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703人

不得拉稀摆带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民企,重振

761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