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九
2018-09-29·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60个字,产生8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18世纪末,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访华,希望清政府开放天津、宁波等几个近海城市发展中英贸易,以及在北京和伦敦互设使馆。乾隆皇帝在给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表示:“天朝……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总而言之就是,我大清什么也不缺,没兴趣和你们做买卖。以清朝当时的国力来看,乾隆确有骄傲的资本。按后世经济学家的推算,当时清朝的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大概1/3。这是什么概念呢?今天的美国占全球GDP的比重大概是1/4,也就是说,仅从经济总量来看,当时清朝在全球的地位比今天的美国还高。而当时的英国虽然已经成为西方的第一大帝国,而且已经将中国的邻国印度纳入殖民版图,但从经济总量来看,乾隆时期的清朝大概7倍于当时的英国,也超过了当时的整个欧洲。
不过,乾隆盛世的巅峰,其实已经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的余晖。仅仅几十年之后,在工业革命滋养下成长的西方列强,很快就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的大门,外强中干的清朝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败。到1911年清朝灭亡时,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已经从巅峰时期的1/3下降至不到9%。
不过,封建帝制的落幕,并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好运。民国以来,战火连连加之国民党的统治无能,使得中国经济实力继续萎缩,到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下降到只有4.6%。
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经济终于止住了持续萎缩的势头。虽然经历了“大跃进”和“文革”等事件,但在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催动下,中国经济还是开始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从1952到1978年,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两倍,如果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来看,这大概是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难得的一段经济增长期。到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大概回升到5%。
苏联的经济模式虽然短期内帮助中国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是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仅知识界对这种模式提出了批评,毛泽东本人也对此有深刻反思,认为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在于“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重点讨论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等。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41个推荐 粉丝3698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