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越
2018-08-16·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91个字,产生1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我不是稿神
电影《我不是药神》火了之后,《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的编辑把我4年前写的一篇关于国产药质量的文章重新拿出来发了一遍,几天后阅读量就超过了40万次,并有将近4万次的转发,比专门写这部电影的文章还受欢迎。
一篇4年前写的旧文,新闻性肯定是谈不上的,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花时间读它呢?我想原因就在于那篇文章写出了热点新闻背后的真正原因,读者从中获得了他们最想知道的实用信息。
因为这件事,有朋友称我为“稿神”,这完全是误解,因为那篇文章是多年努力的结果,外加一些运气而已。回想起来,写那篇文章时我已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了9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也获得了领导们的信任。事后证明这两点都非常重要,因为4年前新药进口速度慢的情况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产药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公众话题。我因为一直关注医药领域,听到很多采访对象私下的抱怨,意识到这才是真问题,于是决定把这两件事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的原因写出来。
可等我真正动手调研时才发现,这两个问题触及了当时的政策底线,威胁到了不少人的饭碗,导致很多当事人不愿意接受采访,差点就完不成任务。更糟糕的是,4年前并没有发生任何一起涉及到药的轰动性新闻事件,公众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很低,这两个选题即使写得再好也不一定叫座。所幸杂志领导不但同意了我的计划,而且给了我充分的时间和经费去完成任务。于是我费尽千辛万苦,动用了工作中积累下来的各种人际关系,终于幸运地采访到了药监局、医院和制药公司等机构中与此有关的几位重要人士,完成了两篇各1万多字的调查报道。
为了这两篇发在杂志内页的普通报道,我前后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甚至还专门去了两次上海,如果没有杂志社的支持是很难做到的。所幸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两篇报道在当年就引起了很大反响,无论是杂志还是微博微信平台都收到了很多反馈。不少读者对我表示了感谢,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知道药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故事,以后万一不幸生了病终于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更让人高兴的是,文章发表一年之后,中国药监部门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一系列相关措施接连出台,很多改革方案都和我在文章中提出的建议类似。然后就是《我不是药神》的热映,进一步唤醒了普通公众对药这个问题的关注。今天看来,我当初那两篇报道并没有过时,仍然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两件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医药制度改革的难度在哪里。
换句话说,我在热新闻的背后做了冷思考,这才有了这两篇报道的成功。
发表文章535篇 获得56个推荐 粉丝420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