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九
2018-08-16·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737个字,产生4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在更早之前,中国人其实并没有这么严重的焦虑情绪。大部分工薪阶层的收入虽然还不如现在,但是除了少部分下海创业致富者,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也没有太强的生存压力。但是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物价、房价快速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生活压力面前觉得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中国社会的财富分配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仅以中产阶层来看,过去的收入差距主要在于彼此的工资,但是过去十几年来,工资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弱,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资产性收入,你有没有在合适的时机在合适的城市买房,有没有在合适的时机买卖股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财富走向。在房产、股票等资产配置上的一个决定,很可能让你和周围人群的资产拉开或者落后几个等级。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在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中产阶层度过了依靠工资谋生的初级阶段,或多或少地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以资本积累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可能,很多发达国家也有过类似的发展路径。前几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风靡一时,作者在研究了300年来20多个欧美国家的财富分配史之后得出结论,欧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在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大,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收入相对劳动收入增长过快。在皮凯蒂看来,资本收入是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资本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富裕阶层的财富增长越来越快,而仅仅依靠劳动收入的平民阶层,其财富水平只能和富裕阶层差距越拉越大。今天的中国社会也在重演这一路径,在依靠工资收入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处在同一个阶层,但在资本收入为主的时代,中国的阶层分化越来越快,中产阶层的焦虑也就越来越深。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原本艰涩难懂的财经新闻开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和关注。人们想知道中国的物价和房价为何持续走高,未来还将如何演绎?中国的股市几经起落,到底还有没有希望?人民币汇率也是起起伏伏,到底需不需要换购美元?在楼市和股市之外,还有什么理财产品可以保值增值?中国的货币政策一次又一次调整到底意味着什么?中美贸易大战对普通人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对于《三联生活周刊》而言,读者定位一向以中产阶层为主,这个群体正是当前资产焦虑的主要群体,也是对财经报道有着饥渴需求的一个群体。归纳起来,人们对于财经世界的好奇无非分为两类:一是中国乃至全球正在发生的财经事件本身意味着什么?而这些事件背后,对于自身的资产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我看来,这两大问题最终可以分为知识性和实用性,我在《三联生活周刊》写的财经报道,也基本上遵循了这两大原则。
从中国中产阶层的家庭资产来看,绝大多数资产都集中在股市和楼市,股市和楼市自然也就成为三联的读者最关心的领域之一,《三联生活周刊》对此也给予了长期持续的关注和报道。
2005年6月,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创下历史新低,当时我们在第340期推出了一个“封面故事”《千点等一回,机会与陷阱》,后来A股市场迎来一轮超级牛市,上证指数在随后两年时间里上涨到6000多点。现在来看,我们当年推出的这一期“封面故事”,可以算是预测了一个历史大底。A股市场向来牛短熊长,后来再一次出现牛市,还要等到2014~2015年,对于这一轮牛市,《三联生活周刊》也提前给出了预判。2014年9月,在《三联生活周刊》推出800期纪念刊之后,我们在第801期推出了一期“封面故事”《中国股市的杠杆时代,牛市的可能性》,我们在这一期“封面故事”中写道:“流动性的宽松、资金成本的下降、微刺激力度加强、经济改革步伐加快以及股市相对较低的估值水平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为牛市的到来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股市新一轮牛市开始启动,到2015年6月份,上证指数上涨到5000多点,然后迎来一轮惨烈的股灾。后来市场在总结那一轮牛市的兴起和泡沫破灭时,基本上都归结于“兴也杠杆,亡也杠杆”。现在回头来看,《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还是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提前看到了A股市场杠杆时代的到来。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25个推荐 粉丝3699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