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谁塑造了《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朱伟

2018-08-16·阅读时长9分钟

844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84个字,产生8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张雷 摄)

《三联生活周刊》1000期了。从1995年1月创刊至今,也快24岁了。20多岁,至今还是青春期。我一直说,我是个幸运者,在我的青春期,亲历了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开端;在我的中年期,则亲历了一个纸媒的繁荣发展期。《三联生活周刊》的1000期中,我有幸主编了800多期,从净土胡同到安贞大厦,从安贞大厦回到美术馆的三联韬奋中心,从三联韬奋中心又到霞光里9号,我在《三联生活周刊》度过了温暖的中年期。

《三联生活周刊》创刊600期纪念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叫《1995~2010 我们与这个时代》,简单概述了600期的15年里,我们选择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600期纪念回顾与总结我们自己,是广告公司的孙莉最早提议的。从600期起,回顾与总结自己,就成了固定节目——创刊800期纪念,我又写了一篇文章叫《1995~2014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800期出版是2014年的8月25日,出版后不久,到年底,三联书店领导就体会到我的辛苦与力不从心,批准了我提出的退休申请。退休时,我曾写了一篇叫《主编这个岗位》的博客,这篇博客中,我曾写道:一个主编的工作,其实只是在可能性之内,寻求一本刊物的发展之路。我曾写道:一个主编,实际只是一个协调者而已——协调各方面的需求:读者需求、市场需求、编辑部成员自身发展的需求。种种需求,其实都构成着能量,主编因此要成为一根绷紧的弦,在感知能量场中,校正自己的位置坐标。

任何一本刊物的办刊定位,在我看,一开始,肯定只是主编的一种主观意愿。比如,我在接手这本刊物前,曾经的踌躇满志。我还记得时任三联书店领导班子在我接任前,听取我的办刊理念的那个考核会。那时,我常兴奋地逢人就说,一个时代需要一批人来讨论新的生活态度,重新树立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新的关系。但真要办刊,定位还是要靠人来实现的。我一开始打算依靠自己在新闻界与文学界的资源来整合稿源,构架刊物的主体,但在实践中,很快就意识到,不依靠自己的团队,不形成一个思想的核心,是办不成一本面对新时代、立场前卫的《三联生活周刊》的。

好在我有足够的敏感。初创时,《三联生活周刊》的形态是由编辑部几位核心成员塑造的。因为刚开始,读者只来自我们自己的判断;或者说,那只是我们自己塑造读者的阶段。初创《三联生活周刊》的塑造者,首先是方向明。因为,当时能写出厚重影响力“封面故事”的,只有方向明。《三联生活周刊》创刊期的前两年,半月刊,48个“封面故事”中,方向明挑头做的就有19个,接近一半了。顺着方向明的特长,《三联生活周刊》也许会走向类似胡舒立创办《财经》的方向,好在当时《北京青年报》的黄利向我推荐了刘怀昭。这个刘怀昭居然成了我接手《三联生活周刊》的思想动力源,她的锐利,不仅激活了苗炜、王锋,也激活了我和舒可文。周刊之所以能成功,我以为是一个思想核心的建立。在《三联生活周刊》的净土胡同时代,人就那么十几个,就在那个昏暗的会议室里,没有高低上下,构成了一种在烟雾中直接的思想碰撞。这个思想核心的最初形成,刘怀昭绝对是第一颗种子,是她在我主编的第一期,就提出了卡辛斯基挑战工业时代与“后扑洛载客时代”的问题,而当时还在纽约的娜斯,正好与她形成了很好的搭档。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58个推荐 粉丝1546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与时代同行

真相 知识 成长 生活

91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