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真正周刊化之后的经营探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8-16·阅读时长9分钟

233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48个字,产生2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三联书店前副总编辑潘振平(张雷 摄)


文/潘振平

2000年下半年,在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开始探讨《三联生活周刊》以每周一期(一年52期)出版的具体问题。首先是资金,当时估计《周刊》全年需投入1000万元,亏损为500万元,以三联当时的营收规模,显然无法承受,所以寻求外部合作也就是必然选择。在与原合作方国康公司关系破裂后,三联很快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而且将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

2001年3月,三联书店与诺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两份协议,即《合作协议》和《先期投入协议》。诺定公司是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联营机构之TOM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是获得中国政府批准的首家外资国际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独资投资控股公司,2000年7月在北京注册成立。这两份协议的谈判我没有参加,根据协议文本和董总(董秀玉)向社务委员会的通报,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TOM公司向三联期刊(《三联生活周刊》和《爱乐》)提供2500万元资金(先期投入不低于500万元),以使刊物迅速成长并取得更好的效益;

——为此,三联书店以委托经营的名义,将两份期刊在今后20年中收益的60%交给TOM公司,自己只得到40%的收益;

——三联书店为了期刊发展的稳定,坚持这三份期刊的编辑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即所有期刊的经营工作由三联书店负责。

这是我当年站在三联书店的立场,对协议内容所做的概括,并非协议文本语言。三联与诺定合作投资的企业名为“三联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营项目除了期刊外,还有投资建设三联通网站、开发200个名校俱乐部宣传和销售三联出版物,好像还讨论过成立版权和编译中心,在沃尔玛超市开办连锁书店等。随着时间推移,其他项目无疾而终,剩下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期刊经营。建设期刊群是董总很早就已提出的三联发展战略目标,由于缺乏资金不能落实,此时借力合资企业正式亮相。

到了11月,由于合营公司迟迟未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管理机构无法建立,所需资金不能如期如数到位,而三联期刊面临制定新年度的发展目标和资金预算,新创办的《竞争力》尤其急迫。于是,三联与诺定又签订了两份《补充协议》,一方面对原有协议的时效予以展期,另一方面,双方同意设立负责管理合营公司成立前所有重大事宜的经营管理委员会。之后,双方又开始谈判有关三联期刊的《委托经营合同》。

这份合同经过三个月的反复讨论,于2002年2月底签订。签约方除了三联和诺定外,还增加了昆明风驰传媒有限公司,这是诺定方面指定的具有经营期刊资质的中国内资公司。这份合同在经营范围中增加了《竞争力》杂志,规定在经营管理委员会下另组管理小组主持日常工作,但没有明确期刊编辑权和经营权的统一,这就为以后确定期刊具体经营方式时双方各执一词埋下了伏笔。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4795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与时代同行

真相 知识 成长 生活

91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