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完美又虚情假意的饮食

作者:朱伟

2018-08-07·阅读时长4分钟

46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37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朱伟)

有了物质积累后,才有味觉丰富的追求——近来发觉有关谈吃的书真如雨后春笋,仅三联书店就连续有四本推出。这四本里,有两本是安东尼·伯尔顿(Anthony Bourdain)的。这家伙是个美国人,父亲又是法国人,他毕业于美国烹饪学校,当了28年厨师,现在在纽约一个餐厅任厨师长。他称自己是“职业拳击手”,当厨师又喜好文学,发表过小说,默默无闻。后来写了一本《厨室机密》,裸露自己在厨界经历,暴光厨界结构与一些美食细节,于2000年出版后忽然一下成名。因为书名副标题是“烹饪深处的探险”,勾起了崇尚美食的美国人与英国人的好奇心。之后因《厨室机密》畅销,在电视台做厨师秀,电视台又激励他以探险秀身份探寻世界各地所谓“最完美的饮食”,于是2001年又出版了《厨师之旅》。三联书店刚过元旦就把这两本书集在一起推出,我对探险的好奇超过对行业揭秘的兴趣。

伯尔顿将味觉享受与探险捆绑起来,就刺激了大家的窥视欲。他在书里记录到葡萄牙参加中世纪杀猪仪式后品尝最新鲜的猪下水、回法国到他童年与弟弟一起下海网牡蛎的地方追寻当年的牡蛎滋味。他到越南、西班牙潮湿的小巷找地方小吃,在俄罗斯与黑帮吃鲟鱼、鲑鱼子,在萨哈拉沙漠与当地土人吃手抓烤全羊,到日本吃河豚,墨西哥吃蜥蜴,进柬埔寨红色高棉布雷区,在越南吃眼镜蛇。真如《纽约时报书评》的评介,这家伙真把自己寻找美食的经历当成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在他的概念中,天下最好的美食不是昂贵、精致、高档,不是靠烹饪技巧制作出来的,而是原始、新鲜与独具个性,而且是事物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美食是开放在特殊环境悬崖边沾着清晨露珠的野花。

这位厨师的叙述多少有些絮叨,而且文学根底并不好,味觉快感在表达中并没有想象的那种灿烂,不过是一趟趟寻觅有点乏味的记录。我喜欢的是他的立足点而不在他的叙述。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要把味觉美感表达出来是极难的事,所以把吃写得真正令人垂涎三尺的是极少数。伯尔顿写美食的缺陷在他当职业厨师太久,已经培育了一个过于挑剔到对美食厌倦的胃口,只有在荒蛮强刺激下,其味蕾才会绽放。这种前提使他对寻觅中的场景——类似葡萄牙残酷的杀猪仪式、俄罗斯原始的桑那浴、对红色高棉布雷区的恐惧咀嚼得比分析美食还要津津乐道。这似乎有一种暗示——真正的美食享受都是在经历过恐惧消费之后,就好比浑身被炭火烤得通红,被俄罗斯大婶用桦树枝狠狠抽打过,又被逼跳进浮着冰碴的湖水中之后那种温暖舒适。美感是在被刺激到极限后才迸发出来,所以觅美食之旅自然是“自讨苦吃的炼狱轮回”,这也就是一本关于追寻冒险、体验恐怖失重之后惊喜的传奇。在这里你找不到《有关品味》作者彼得·梅尔以仰慕的姿态宗教狂热般品尝鱼子酱、鹅肝酱那种小心翼翼与沾沾自喜,所有这样的美食在他那里都不值得珍惜。他概念中的美食都掩藏在耸人听闻的奇特经历与感受之后,他只迷恋于絮叨这经历本身,真正的味觉在他看来渺小而不屑一顾,这家伙真是有点歇斯底里。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2004春节民俗报告

贵州 陕西 山东 天津 江苏

31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