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维樱
2017-09-13·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73个字,产生56条评论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17个推荐 粉丝1022人
幽·静·物·异
783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lesen划线
10-30 15:03
让我惊讶的是即使很小的地方,也没有放弃本地的一点点文化特色,我们去一个小镇看了“火祭”,去另一个小城看了烟火大会,数不清的图书馆、美术馆几乎不断有各种活动,再寥落的车站都会有清晰的信息指示,告诉你怎么玩。
明明划线
10-04 22:58
美学是日本对世界的贡献。尽管在形式上我们彼此熟悉互相借鉴,终点却很不一致。日本人的意识是不断内化的
日本的物,是引起哀的物,不是中国哲学里的物。从18世纪本居宣长才开始对物哀概念化。自佛教传入以来的日本审美本身是朴素的。将物哀置换成物心的也是本居
徐婷划线
08-16 13:00
美学是日本对世界的贡献。尽管在形式上我们彼此熟悉互相借鉴,终点却很不一致。日本人的意识是不断内化的。日本的茶道无论程序多么复杂,道具多么高雅,与时节的搭配多么合宜,都不是为了喝茶,而是愉悦地虚构喝茶的行为。
08-16 12:50
日本直到1871年才确立神道教的国家地位。在此前提下,美学以宗教的名义,承担了社会、心理、意识形态领域的多重角色。
181*****865划线
04-07 16:01
也没有放弃本地的一点点文化特色,我们去一个小镇看了“火祭”,去另一个小城看了烟火大会,数不清的图书馆、美术馆几乎不断有各种活动,再寥落的车站都会有清晰的信息指示,告诉你怎么玩。情绪和感性这些日本式的美学本源,在这些地方很容易被强烈地感知到。一方面,物质和信息正在解放人,固定的人生模式被打破了,价值观被消解,另一方面,消费社会将美学当作了清凉药,在人与现代社会产生的问题中,试图做良性的尝试。将人与自然进行一元化的融合,是日本人对季节、风土、地理的依赖。
想起敦煌的飞天,奥之细道的山水让我想起《诗经》。但吃饭时有一元硬币掉进缝隙,店员马上主动多给找了一元;穿着不太合脚的拖鞋走路有些晃,旅馆经理追过来送上一双大一号的鞋。这些看似简单的表象,收纳、家居、便利店、美食和服务精神等等让我们的粗线条神经不断被触动。日本独有的细枝末节,是内在感受和外在表现双重作用的结果,也是传统与现代结合造就的产物。我们很容易在现代空间里,感受到来自过去的时间的召唤。日本直到1871年才确立神道教的国家地位。在此前提
视角。日本是全世界对传统保留得最好的国家,也带动了“断舍离”。这对看似矛盾的关系并非新事物。小泉八云早就发现,日本人可以毫无怜惜地丢弃一切,什么也不需要就能生活得好好的。不抹去旧事物,并在原地址上安顿新事物。让新旧并行不悖,让不同的文化出现在同一时空。神社的宫司和寺庙的住持,彼此之间没有大的冲突,好像早就心照不宣地商议好的似的。婚礼在神社举办,费用归宫司;葬礼在寺庙举行,费用归住持。
王宇划线
01-22 04:33
我们很容易在现代空间里,感受到来自过去的时间的召唤
悦读行乐划线
09-04 14:43
日本独有的细枝末节,是内在感受和外在表现双重作用的结果,也是传统与现代结合造就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