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诗婷
2017-08-30·阅读时长1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724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英国人的“敦刻尔克精神”
1940年5月,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猛烈而迅速的攻势下,英法联军节节败退。20日,德国第19装甲军到达大西洋海岸,英法联军被彻底包围了。三面受敌,身后是茫茫大海,联军唯一的生路是横渡英吉利海峡,撤回英国。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小城敦刻尔克有距离英法联军最近的港口,那里成了40万年轻人最后的希望。
新官上任的丘吉尔下达了代号为“发动机计划”的撤离指令,目标是,把尽可能多的英国人带回故乡。敦刻尔克拥有平缓而开阔的浅滩,港池深度有限,大型舰队和船只无法入港,士兵只能出海1.6公里登船,这让撤退行动难上加难。
5月的敦刻尔克潮湿阴冷,年轻的战士们找不到任何掩体,完全暴露在浅滩之上,他们排着队,遥望26英里(约42公里)之外的故乡。10英里(约16公里)外,希特勒的坦克部队随时准备推进,头顶上,德国空军轮番轰炸,士兵和营救船只纷纷倒下。与其说“发动机计划”是一次军事行动,不如说,这是40万年轻人的大逃亡。
最终,在英国民用小船和英国海军、空军的协力之下,40万联军共撤离出超过30万人,这些回到英国的年轻人成了后来扭转“二战”战局的重要力量。
上世纪90年代,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制片人妻子艾玛·托马斯曾游览敦刻尔克。当时,他们的出行方式和“二战”中撤离的士兵一样——乘小帆船出海,横穿英吉利海峡。那次经历让诺兰对这个从小就熟知的历史事件有了全新解读。敦刻尔克风大浪急,海上环境恶劣,横穿海峡共花费19小时。“这是一次非常艰苦的横渡,”诺兰回忆,“还是在没人向我们扔炸弹的情况下,真正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平民驾驶着小船进入到战区这一想法是如此的非同寻常。”
诺兰以导演的视角重新进入了这场撤离之战。按理说,以“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战争史上的重要性,这段故事应该早就被拍过很多次了。但事实上,除了1958年英国导演莱斯利·诺曼的《敦刻尔克》,1964年法国导演亨利·维尔尼的《敦刻尔克的周末》曾正面讲述过这段历史,“大撤退”多数时候只是作为战争的一部分,出现在《伦敦上空的鹰》一类经典电影中。
发表文章218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83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