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白鱀豚:不可阻挡的消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7-02·阅读时长11分钟

36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3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夏一周)


( 2002年9月16日,陈佩薰参观“珍珍”的标本 )

“淇淇”来了:从零开始的研究

“很矛盾”,这是1978年51岁的淡水鱼研究专家陈佩薰被“点将”担任白鱀豚研究组组长时的心境,“当时在水生哺乳动物领域,即便是开展淡水生物研究最为权威的中科院水生所,也还是一片空白”。研究从查资料和野外考察开始,零星的文字资料之外,“渔民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长江中游江段宜昌到湖口地区的渔民对白鱀豚的认识比较丰富”。久远的民间传说和暴风雨前白鱀豚会高高跃起的警示,使得渔民们对白鱀豚心存敬畏,但“渔民们也没有明确的保护白鱀豚意识”,“误伤的情况很严重”。当时陆续收集到的死亡白鱀豚让陈佩薰们已经有了真正的危机意识,“向渔民宣传保护白鱀豚”成为考察中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淇淇”的意外到来,对研究组而言,因为“相关条件和知识都不具备”,很有些“赶鸭子上架”的窘迫。1980年1月11日晚上城陵矶水产收购站给地处武汉的水生所打来电话,说有渔民误捕到了两头白鱀豚。研究组的刘仁俊、刘沛霖和林克杰“搞了一个破的吉普车”连夜奔赴湖南,陈佩薰则赶紧在水生所做养豚准备工作。三人在风雪中等到水产收购站清晨开门时,一头已经死亡,另一头重伤,颈背部留了两个连通的直径4厘米、深8厘米的大洞,当时看起来好像只是擦伤,简单处理了一下就运回来了。1月12日,幸存的这条体长1.43米的雄性幼豚落户水生所,后来被命名“淇淇”,此后每年的1月12日就成为淇淇的“生日”。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8001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长江珍稀动物的生死

白鱀豚、中华鲟、扬子鳄、鲋鱼

40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