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结庐在人境:远与近的城市园林

作者:贾冬婷

2017-08-18·阅读时长26分钟

370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3294个字,产生25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苏州画家叶放设计的自家园林“南石皮记”里的一场雅集(摄影 蔡小川)

中隐隐于市:从沧浪亭开始

要寻找园林的开始,不得不去的是沧浪亭。沧浪亭始建于宋代,为现存苏州园林里最古老的一座。一进门如果留意,会看到一幅石刻,上有清光绪年间的沧浪亭地图,周围一圈是房舍,最中间是一座山。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认为,这幅图反映了造园初期的世界观,完全是唐代王维《辋川图》的颠倒。在《辋川图》中,画面中央是一个小岛,岛上有农舍,农舍边有田地。小岛周围环绕着大河,对岸是群山。在这一情境里,自然是天然存在的,人要在自然中选择一个点来定居,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类型——极乐世界,桃花源。到了宋代造沧浪亭,正好相反,山在中间,屋舍在周围。世界就是人工环境,自然是要人为建造出来的。童明认为,沧浪亭中的情境颠倒,就是造园的开始。

苏州人都说沧浪亭最有山野之气。这种野趣在园外感受得更明显,不同于其他园林的围墙森森,沧浪亭以水环园,一条复廊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衔接在一起,互为借景。进入园中,正如童明所说,正中是山,山巅有亭,无论人在园中何处,都能望得见这座山。


无论人在园中何处,都能看见山上的沧浪亭(摄影 蔡小川)

其实它的雏形在五代时就有了,中吴军节度使孙乘祐在城东南角积土成山,垒山种树,取土而挖出的大片池塘,就是后来的沧浪之水。到了北宋,孙乘祐的池馆完全荒芜,但地势高阔,草木郁茂,三面环水,形胜依然,被贬官的诗人苏舜钦迁居至此,买地造亭,定名沧浪亭,取意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本来是屈原《楚辞·渔父》中的名句,后是官场中的文人便把渔夫当作归隐山林的一种代称。苏舜钦无罪而贬,便以沧浪亭作为归隐之地,营造出一片山林野趣。其实沧浪亭并不在山野之间,就在苏州府学东南面不远处。大隐于朝,中隐于世,小隐于野。隐于朝风险很大,隐于野生活不便,还是隐于市最理想,而且最好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苏州园林便应运而生了。

自从大运河开通之后,苏州经济日渐繁荣,人口逐年增加,到了唐代末年已经增加到了14万户。当时的苏州刺史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人稠过扬州,坊闹半长安。”说是超过了当年最繁华的扬州,抵得上半个长安。北宋时期,由于商人阶层的兴起,再加上宋代科举之门的开放,中国社会开始发生质变,人口的大量增加、工商业的发达、文化的世俗化同时进行着,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就是江南。到了南宋,“江南”一词与风雅的文人生活,几乎成为同义词。这一情形在明朝末年发展到顶点,江南成为中国文化的大熔炉,汇集了一种大众化的、世俗化的文明,而这一文明最恰当的象征,就是苏州园林。


苏州沧浪亭的复廊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衔接在一起,互为借景(摄影 蔡小川)

从沧浪亭开始,苏州园林的定位就是归隐,是当官者被贬、当权者下野、年长者告老、智者急流勇退的隐居之地。想要把自然搬到城市里来,造一座城市里的山林,最基本的要素是山与水。要把山搬到城里来是不可能的,便造假山;把江河搬到家门口也是不可能的,便开河挖沟。好在苏州是个水城,深挖一丈便成为池塘。陆文夫说,苏州人也坦诚,称苏州园林为“假山假水城中园”。

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苏州园林兴建成一时风尚。《吴风录》记载:“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珍花异木错映阑圃。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造园数量之多,艺术之高,为其他地区不能企及。以至于清康熙、乾隆六次下江南,在城内和郊外建有织造署行宫花园、寒山别业等。返京后意犹未尽,在皇家园林中也到处仿建狮子林等江南园林。据统计,明清鼎盛之时,苏州府内及临近城边有园林和庭园200多处,如康熙朝进士沈朝初诗中所言:“苏城好,城里半园亭。”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134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园林

中国人的桃花源

582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5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