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超常儿童之谜

作者:陈赛

2018-05-31·阅读时长19分钟

714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568个字,产生29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美国亨特学院的天才儿童罗伊在给同学们讲故事


天才佳童

见到佳童时,他正在用一个叫《我的世界》的游戏给他的弟弟和一个邻居的小孩上化学课。他一边讲解,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像搭积木一样,迅速在屏幕上搭建起一个氢元素。

“你知道氢元素是怎么被发现的吗?”他上课的样子看上去很老成,但又有点像在自言自语。“人们发现氢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hydrogen,”他又补充了一句,“hydra就是水的意思,消火栓的英文就是hydrant”。

我注意到他的手边有一张皱巴巴的纸,好像是一幅画,就拿来一看。一片紫色的花海里,两棵歪歪扭扭的小树,前面是一团蓝色的颜料。

我问他那片蓝色是什么?

他说,是奥海。

奥森公园里的一片湖泊。

当时他和父亲一起在奥森公园玩,一时兴起想画画,却没有带画笔,就用树叶和花朵的汁液为颜料画了这幅画。

翻过来,是一连串密密麻麻的数字。他说那是他脑子里闪过的一段曲子。

“你会五线谱吗?”

“会啊,”他心不在焉地回答我,屏幕上的元素已经变成了复杂的化合物,他的课也渐渐远离我的知识范围,“不过五线谱太慢了。所以就用简谱记下来”。

“你是怎么想到这些音乐的?”

“我也不知道啊。”

这个12岁的少年大概已经习惯了用这句话来应付来自成人世界大惊小怪的好奇。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人父母者大都记得有那么一两个瞬间,也许是他脱口而出一句诗一样的话,也许是某个关于外太空的深奥问题,也许是比同龄人更快地学会一首歌,于是暗自想象,我的孩子莫非是个天才?

即使作为普通的成年人,我们也经常被孩子,尤其是这一代孩子的“智慧”震慑到。他们如此聪明,如此富有艺术气息,提问的时候像小小哲学家,一幅看似无心的涂鸦有时候让人想起20世纪某些艺术大师的作品。

心理学上有著名的弗林效应: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人的平均智商在以每十年2至3分的速度增长。而且,这个分数还在持续爬升中。难怪有人感慨,这一代的孩子长大了,跟我们大概不属于同一个物种。我们是人类1.0,他们就是人类2.0。

但即使在“人类2.0”中,佳童也是与众不同的。他的父亲告诉我,这个孩子从出生以后不久就显露出了一些与常人不同的地方,比如对符号特别敏感,尤其是数字和字母。他对别的玩具不感兴趣,只喜欢一直抠地垫上的数字,不到1岁就认识了全部的数字,不到3岁已经会包括负数在内的四则运算。


只有8岁的著名国际象棋神童Samuel Rzeschewski在柏林赢了26场比赛,只输了一场(摄于1919年)


一般的孩子在六七岁的时候学会阅读,而且必须在成人的教导与帮助之下。但佳童三四岁时认字量已经达到成人水平,开始自己阅读成人的科技书籍,主要包括天文、化学、数学和物理方面。事实上,他从来没有正式学过认字——两岁的时候,妈妈给他读书,每读完一页,书上的字他也就基本都记住认识了。

我是通过北京的一个暑期优才夏令营联系上这家人的。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还有这种“高大上”的夏令营,但据说这种夏令营在中国一线城市里财力雄厚、资讯发达的家长中很流行,他们甚至不惜花上十几万块钱,送孩子去美国几个著名的暑期天才训练营待上三个星期。

北京这家训练营自称是照搬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CTY(Center of Talented Youth)夏令营模式,全英文教学,覆盖STEM、人文和艺术三大方向。入学还要考MAP(美国学校评估英语阅读和数学能力的测试)。他们的课程看起来很有趣,比如水下机器人、科学刑侦、密码破译、童话模拟法庭,还有百老汇音乐剧什么的,但价格也不菲。佳童在那里上密码破译课,是课上唯一一个非国际学校的学生,但老师评价他是自己见过的最聪明的孩子。

文章作者

陈赛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37个推荐 粉丝4076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天才儿童之谜

关于智力与人类潜能的新理解

891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9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