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新北京”中的新朝阳

作者:李菁

2018-05-17·阅读时长14分钟

59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10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2007 年 1 月,建设中的北京首都机场 3 号候机楼 )

与世界相会

对北京涉外经济的发展,许多人的回忆都必然会提到国贸,董玉梅便是其中一位。“那时北京高档写字楼寥寥无几,国外大公司若想入驻中国,国贸是它们的首选。”原在北京市朝阳区商业局工作的董玉梅长期关注500强企业在中国的落户情况,她的发现是,落户国贸无形中成了外资身份的象征。董玉梅回忆,当时日本佳能公司一下子与国贸签了3年合同,在国贸打出一个巨大的“Canon”标志,久而久之,它取得了认同:这是一家国际大公司。在达到预期目的后,因为企业扩张或需要降低成本,佳能公司很快搬离了国贸,到租金相对便宜的地带去。

董玉梅观察到的“佳能模式”,其他进驻中国的国外著名公司不断重复:进驻国贸,取得“身份验证”后,再搬离出去,“我们称之为‘溢出效应’”。经过十几年发展,有所变化的是,被外资企业视为“身份象征物”的,也由国贸这一单一体,拓展到整个CBD区域。

文章作者

李菁

发表文章20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208人

文字工作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城市升级

四大建筑的新北京

47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