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舞台演出史上的“变形计”

《牡丹亭》:舞台演出史上的“变形计”

作者:艾江涛

2018-03-02·阅读时长6分钟

116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43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中国戏剧绘画 :《牡丹亭》之《寻梦》《惊梦》 )

在《牡丹亭》开始形成影响的早期,追随其时“词坛盟主”沈璟之后,文人多批评其不合音律,难以演唱,晚明文人范文若在《梦花酣序》中的一段话堪称代表:“临川多宜黄土音,板腔绝不分辨,衬字衬句,凑插乖舛,未免拗折人嗓子。”此外,55出的剧本,不乏烦文冗曲、镂金错彩之处,将其全部搬上舞台也绝非易事。只是,在创作之中便注重搬演的汤显祖,对这些批评显然不以为意,不满于沈璟等人的改本,他甚至在《与宜伶罗章二》的一封信中明确表示:“《牡丹亭》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

争论有之,但一个清晰的事实在于,《牡丹亭》这部明代传奇的案头代表作,却在后世被不断搬上舞台,乃至成为昆曲难以磨灭的经典。理解《牡丹亭》,除了阅读剧本背后那份“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深之至,或许还应该梳理它的舞台演出历史——在汤显祖的指导之下,《牡丹亭》的早期演出形态是什么?在《牡丹亭》后期的演出流变之中,又发生了哪些不以作者意志为转移的变形,以致在今日仍不断被改编搬演,进而成为颇可探讨的文化现象?

“汤沈之争”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68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海鲜诱惑

中国人重塑海洋生态

285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