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3-02·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10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邢海洋)
“葱贵了,果贱了,玉米今年完蛋了。”一首调侃物价的打油诗这样开头。玉米2.5亿吨库存压顶,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0%,难怪收储政策将变。不同于钢铁煤炭,粮食是有保质期的,去库存更需智力挑战。而玉米的售卖将牵动全年粮食价格。
2008年开始,我国实行国家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以来的7年,玉米临储提价达50%,尤其是2010年以来,年均提价达10%。早在2014年初,国储粮库里的玉米库存接近1亿吨,相当于每年国内消费量的一半,存粮已经超过仓库容量,大量粮食不得不在临时的露天设施贮存,玉米收购季节到来之前政府还组织粮食南运以缓解北方的库存压力。即便如此,普遍预计的临储政策并未改变,以至于海外廉价玉米船载车运滚滚而来,国内种植者在价格保障下扩大种植面积,甚至侵蚀到我国另一项供应紧缺的农作物大豆的地盘。其间部分美国玉米因查出含转基因而被停发进口许可证,可巨额利润仍阻挡不住粮食商套利的步伐,至今年初,全国玉米库存高达2.5亿吨,足够一年多的消费量。
一般情况下,米袋上印着的粮食保质期是12个月,按粮食部门的规章,粮食储藏一年内是新粮,第二年后为陈粮,三年以上变质了的粮食是陈化粮。陈化粮含黄曲霉素,只能通过拍卖的方式向特定的饲料加工和酿造企业定向销售。因为黄曲霉素高温下能存活,酿造也只能用于工业酒精;做饲料则会对畜禽健康造成很大影响。黄曲霉毒素经畜禽采食后还可转移到牛奶、鸡蛋、畜禽内脏和肌肉中,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当粮库里的玉米仓满为患,而且相当一部分还是两年前的粮食,赶在变质发霉前消费掉就成为当务之急,否则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和食品安全隐患。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79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