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武侠片在美国:中餐如何外卖

作者:石鸣

2018-02-28·阅读时长7分钟

62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99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石鸣)


( 2010年5月26日,成龙在美国芝加哥参加电影《功夫梦》首映 )

对于西方人而言,华语武侠片距离现在最近、最有效的参考坐标无疑是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年,这部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映,头几个打斗场面一出来,在场的西方人都被震撼了,到武打戏的高潮,观众不约而同鼓起掌来。他们已经有25年没有看过这种类型的电影了,上一次看到是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隔了整整一代人。《卧虎藏龙》在全球累计票房2亿美元,其中北美市场的票房超过1亿美元,如果说《侠女》当年在戛纳电影节上的获奖给西方人首次引入了中国特色的“武侠片”的概念,那么,《卧虎藏龙》则向好莱坞首次显示了这一类型在西方主流电影市场上可能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

在此之前,“武侠”这个名词对于西方电影观众来说含义并不确切,他们更熟悉的是李小龙的“武打”。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是李小龙的“疯狂年代”。1973年,李小龙猝死于片场,但他的功夫片进入了美国,“前所未有地抓住了票房,并最终成为美国电影中一个崭新的类型”。美国文化学者戴维·德瑟(David Desser)说,他将那个年代的北美李小龙热定义为“美国文化史上一个扑朔迷离的阶段”。其实在李小龙之前,已经有华语功夫片在北美市场上发行。“第一部广泛发行的是罗烈的《天下第一拳》,美国几千家影院上映。”好莱坞华人制片人张家振告诉本刊记者,“同时期还有一个出生于台湾的香港‘打女’,叫茅瑛,拍了一系列功夫片,部分在美国也有发行。”然而红起来的只有李小龙一个人。“时至今日,如果你在街上随便拉住一个美国人,让他说一个华人影星的名字,最有可能的还是李小龙。”浸淫亚洲电影圈多年的美国电影制片人贝·洛根(Bey Logan)告诉本刊记者,“接下来则是成龙和李连杰。”

这三个名字奠定了40年来好莱坞对华语电影的兴趣格局。事实上,70年代之后,美国人就一直在寻找李小龙的继承人来填补其去世留下的利润增长点的空缺,香港的动作导演和动作明星顺理成章进入了他们的视线范围。

文章作者

石鸣

发表文章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武侠片已死?

从胡金铨到徐克

104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