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2-28·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40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曾焱)
( 1923年,罗瘿公与程砚秋、吴富琴、齐如山、许伯明(从左至右)合影
)
旧文人而有新思想
民国时期,名票苏少卿说过:“观四子师友之多少,亦断其事功矣。”说的是四大名旦的成就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身边那个圈子。这个“师友”,不单指捧角的人,更是说文化上的交往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研究员龚和德曾是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他说,在清代末期,文人对男旦抱的是玩狎态度。进入民国后有了变化,文人和艺人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关系:除了诗酒之会,还有文化上的合作。合作之初,双方都有顾虑,典型的例子是齐如山与梅兰芳,他们后来各自被对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才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合作。梅兰芳是艺人和文人合作开风气之先者。合作的焦点是创作新戏和改进旧戏,当然还有交际、宣传、办学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齐如山还开创了京剧研究,尤其重视口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但在文人和艺人的往来中,仍以男旦为主,生、净、丑行当的很少,“民国时期,京剧几大行当都有发展,但真正超越本行当前辈并获得重大突破的是旦行。我认为这里面的重要原因是,几位名旦都和文人形成了一种新关系:是老师,是朋友,亦师亦友。这种关系在民国时期,尤其是1937年前形成了高潮,之前没有过,之后也不再有了”。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北京史和戏曲史的研究者赵珩看待那个时代,是旧文化尚未完全瓦解泯灭,新文化尚未定型,“四大名旦的出现,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界的一个奇观。那是一个特殊时期,整个环境都不可再造了”。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44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