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实
2018-02-28·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37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蒲实)
( 埃塞俄比亚科比难民营里,难民们正在等待领取救济食品(摄于2011 年7 月19 日) )
日本NHK电视台的一部纪录片,纪录了1996年夏天,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内人声鼎沸的场面。这一天,谷物市场价格突然空前高涨,从而引发了一场粮食危机。这意味着,缺乏购买力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买不起谷物的困境。高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之前一直粮食自给自足的中国,突然大量进口玉米。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使人们对肉类,特别是牛肉消费的需求迅速膨胀,在20年中增长了17倍。对处于食物链上端的牛来说,增加1公斤的体重,需要8倍的饲料喂养。对牛肉需求的增长,催生了对牛饲料的爆炸性需求。而玉米,是牛饲料的主要原材料。实际上,从理论上讲,1公斤玉米所产生的热量,足够一个人一天所需的全部。如果全球喂养家畜的4亿吨玉米,有10%能够转为人直接食用,就能解决8亿人的饥饿问题。但这不是粮食市场的逻辑。
作为全球最大谷物出口国的美国,非常乐见世界上富裕起来的国家,消费越来越多的肉类。这也意味着,对美国的依赖越来越深。高科技、规模化和机械化农业,使得美国谷物带的产量长期超出国内需求,即生产过剩。寻求海外消费市场对美国来说,至关重要。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传统出口市场欧洲关起门来,培育国内市场,使得美国的玉米库存一度超过了8个月的量,大街边都堆满了谷物。当时,美国为了寻求新的市场,致力于改变日本人的饮食消费习惯。日本人过去主要从海产品获得蛋白质。自上世纪70年代,牛肉汉堡和快餐店作为美国战略的排头兵出现后,牛肉在日本人的餐桌上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特别对于当时12岁以下的日本儿童来说,他们对牛肉的口味被作为童年的习惯而精心地培育起来。这一战略,促进了饲养牛类的谷物对日本的出口,缓解了美国的生产过剩。
发表文章15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98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