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8·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09个字,产生2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苌苌)
( 查克·帕拉纽克和他的作品《搏击俱乐部》 )
有人说,如果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爵士时代的挽歌,那么《搏击俱乐部》就是后工业时代的怒吼。它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响绵延至今,首先是1999年的那部著名的同名改编电影,之后有了摇滚乐队假它之名的创作。“之后《标准周刊》才开始宣称‘阳刚之危机’;‘周六晚间直播’才有了专题讨论;某公司才开始在他们的男用美发产品的标签上引用小说主人公泰勒·德顿的名言。”作者查克·帕拉纽克在他为2004年新版增补的“前言”中不厌其烦地罗列道,“之后这本书才以几十种语言出版。”当然,今天他还可以加上中文的《搏击俱乐部》,大卫·芬奇导演的电影以DVD的方式流传,也培养了它在中国的忠实拥趸。几年前,就有人在网上逐章翻译这部小说,国内出版社买下版权后,出版也曾经历波折,但尽管来得不及时,仍不过时。
据说1995年的时候,几经退稿的查克·帕拉纽克是以一种破釜沉舟的心情开始写作这本小说的,就是为了加倍刺激那帮出版商,哪怕不被出版呢。不管怎样,他把住了时代的脉搏,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对人的控制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到了极度膨胀但也相对平缓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被物质束缚,而精神已经麻木。如果不是一个极度成功的人士,生活细想起来是有些令人沮丧的。不排除普通人潜意识里一直希望有这么一个出口:可以击破钢筋混凝土加密封玻璃窗的工作环境和为物所累的生活,呼吸到新鲜空气。《搏击俱乐部》就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了。
小说《搏击俱乐部》的语言读起来“嘎嘣脆”,往雅里说,如译者冯涛告诉本刊记者的:“作者帕拉纽克从美国当代作家乔丹·利史(Gordon Lish)等人身上获益良多,形成了极简主义风格。”没太多状景状物和心理描写,帕拉纽克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他喜欢尽量用动词,避免使用形容词,几乎接近一篇优秀报道的要求了,但他的小说的特点一个是有诗意的节奏,像歌词一样重复某些句子,再一个是大量令人吃惊的“反通识”的科学细节。比如说,飞机上为什么要有氧气面罩?他的解释是,因为面对紧急情况时,人会大口呼吸,吸入氧气会让人有安定感,就会接受残酷的现实。有些评论家将查克·帕拉纽克称为“震骇作家”,就因为他小说里的常态情景就是反常的。而他增补的小说“前言”之所以不能在我国发表,是因为他提到在英国签售时遇到的一位高级酒店的侍应对他讲,他曾经在女王吃的菜里放入了自己的那什么,“我爱死了你对侍应糟蹋食物的描写”。
发表文章604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71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