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青年谢晋和他的电影哲学

作者:曾焱

2018-02-28·阅读时长16分钟

56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320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曾焱)

比别人更幸运的“前进青年”

“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大军走到一起来了。”毛主席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说的这句话,字面上看来简单,对上海电影界的很多当事人来说,却是一场磨合的隐痛,长久不散。

上海解放半年后,1949年11月成立了国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段时期,一批私营和公私合营的电影公司也继续拍电影,《武训传》和《我这一辈子》就是私营公司文华的出品。黄佐临、桑弧、石挥等明星艺术家都在文华,它的片子卖得好,那时在私营公司里面是唯一有钱给员工发红包的一家。“两支大军”,实际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两大传统:人文的和市民大众的上海电影,革命的和政治的延安电影。上海电影传统在1949年以前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主流,在重庆和上海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谢晋自然受到上海电影传统影响。不过和石挥、吴永刚、汤晓丹、孙道临这些老上海电影人比,谢晋1949年以后的处境要简单很多,没有太多旧包袱需要卸下,努力跟上就可以。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143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谢晋

1923-2008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

73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