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步冲
2018-02-28·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710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步冲)
“心灵总是拥有某些理性无法理解的冲动。”三个世纪前,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帕斯卡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作为人类情感活动的一部分,爱情,既是人类精神生活和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也是人体经过千百万年进化发展出的错综复杂,然而精密的神经系统的产物,遵循某种宏大的、我们只能努力了解却无力改变的宇宙运动定律。我们为何会被某一特定群体的异性吸引?我们为何反复在爱情中经历欣喜、焦虑与幻灭的惊涛骇浪?直到19世纪末,科学系统才有足够的勇气和知识开始小心翼翼地探寻解开这个戈耳迪之结的路径。到人类进入第二个千禧年的今天,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神经科学研究者共同将这场宏大的探索运动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峰,从而试图阐明,爱情,是社会文化环境和人体生物构造这两个极宏大和极细微,仿佛处于光谱两端的所共同塑造的产物。
边缘共振与童年依附——亲密关系的幕后推力
科学难道就不能把爱情还给情人和艺术家们,而留给人们一点神秘感吗?用《洛丽塔》的作者、著名文学家纳博科夫的话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没有现实也就没有艺术。在加州大学生物心理学专家托马斯·刘易斯、范尼·阿米尼以及精神病学专家理查德·拉农最新出版的著作《爱情通论》中,最终锁定了诞生神秘爱情的魔法工厂:主管情绪、记忆与注意力的脑边缘系统(Limbic Brain)。“正是边缘共振使观察一张异性脸孔所呈现出的情绪反馈变成了一种多层次的体验。当我们深入这心灵的窗户直至边缘大脑,我们的视觉也变得更为深刻。”托马斯·刘易斯写道,“感觉复合。就像两面镜子对着放,产生了某种闪闪烁烁的弹跳感,互相反射使得各自的深度渐渐向后扩展至无穷无尽。当我们遇上了他人的凝视,两个神经系统此时就能形成一种真实而又亲密的接触。”
发表文章0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