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毒”时代

作者:吴琪

2018-02-27·阅读时长4分钟

40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11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吴琪)


( 作坊主带着临时工回到自家废墟,扒出剩下的砖头、钢筋用拖拉机运回家 )

如果我们能亲自掀开那些幕后作坊看一看,不用任何检验仪器,凭常识就能判断——这些不应该被送进嘴里:皮鞋下脚料、工业色素、石膏、激素、地沟油,或者其他本应在化学实验室的瓶瓶罐罐里待着的物质。工业时代的分工精细化以及地理位置的遥远,打破了食品供给原本在村庄或是家庭内部的链条。在现代化的中国却出现了分裂的图景:一方面我们以经济迅速崛起、生活方式时尚前卫自居,在食品方面却希望迅速退回到小农经济;另一方面各种造假食品、药品充斥社会,以及人们在狂热地索求养生知识。

城市人开始羡慕农村人的好,恨不得能在农村里攀到生产不同食物的亲戚。于是一小伙城市人组织起来,跑到城市边缘,寻求农民兄弟给自己养一头吃正常食品的猪;另一帮人结成小组,到养殖场专门指定安全的奶牛,供给几个家庭牛奶。有院子的人开始种菜,没院子的人在阳台上创造条件也开始种菜。在食品供应上,我们逐渐开始形成这样一个逻辑——只有我自己生产的东西才是可靠的;如果我自己生产不了,那么我自己亲眼看见的东西才是可靠的。现代商业社会拓展了几十年的中国,原本以为商业机理已经深入骨髓,可是当谈到有关嘴巴的问题时,关乎交换的法则和信任精神,早已坍塌。

如果打开动态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2004~2011)》,发起者吴恒用蓝色表示安全,红色代表危险,便可以看到中国地图上绝大部分区域,或浓或淡的红色在闪现。越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红色越深;商业侵染越少的地方,则相对安全。在公众经历过苏丹红一号、二恶英、三聚氰胺等各种化学物品侵蚀后,“毒胶囊”事件只不过将红色染得更深了些而已。化学物品很多时候被毫无忌惮地掺进食品、药品送进消费者嘴里,老百姓的化学知识在近些年里随着造假食品而得到普及。如果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毒时代”,某种程度上并不为过。经济繁荣带来欺诈空前,我们的社会到底缺失了什么?

66卫玠 1人推荐

文章作者

吴琪

发表文章49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650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毒”时代

一粒胶囊里的社会百态

86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