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2-26·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82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邢海洋)
5月份,大宗商品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上涨:5月国际油价上涨29.71%,为近10年来月涨幅之最,今年以来,石油价格已经上涨了57%;涵盖了能源、贵金属、有色金属和农产品等19种国际大宗商品的CRB指数上涨了近13%,创下了34年以来单月涨幅纪录。自2008年12月5日至2009年6月9日,CRB指数已经从322.53点的低点涨至420.82点,涨幅超过30%。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CPI和PPI指数数字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两个指数再度双双告负,CPI同比下降1.4%,降幅较4月只收窄0.1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7.2%,降幅较4月扩大0.6个百分点,降幅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报告显示了同样的信息,该组织30个成员国4月份CPI较上年同期升幅为1971年开始编制该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OECD的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71%,若这样庞大的经济体物价仍处于谷底,全球物价总水平也难以高到哪里。一边是大宗商品“十年一遇”的上涨,一边是物价指数继续下降,说明现实中需求的萎缩,统计数据似乎与现实完全脱节。支撑大宗商品飙涨的或许只有“热钱”了。
史无前例的全球性零利率政策使得潜在的流动性达到空前充裕。6月初伦敦Libor(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美元3月期利率创出历史最低水平的0.63%,本轮危机最恐慌的2008年10月该利率曾达到4.75%的水平。资金一下子变得大胆起来,加之各国开动印钞机,银行间信贷再度活跃。根据花旗银行报告,4月中旬以来,平均每周流入亚洲的资金已经达到2007年牛市高峰期每周流入的资金量水平。基金追踪公司EPFR Global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4周,已有120亿美元新资金涌入新兴市场的股票型基金,规模相当于新兴市场基金总资产的3.5%。另有统计显示,我国香港地区本轮“热钱”规模高达5380亿港元。而巴西股票交易所的数据显示,仅5月份就有60.8亿美元流入巴西市场。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